“路长”,亮点中的亮点
环境实现由“乱”到“亮”的转变,靠什么?靠整治。看本报1月11日头版转2版的报道,我市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持续深入开展城中村专项整治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原本垃圾成山的闲置地,摇身一变成为整洁规范的停车场;“一户一桶”让整个村庄的环境好转;村居“路长”“值日生”纷纷开展竞赛,你追我赶比哪个干净卫生。
人生来就喜欢干净的,婴儿把尿屎拉在裤裆里难受了就哇哇大哭;每当你给他换干净漂亮的衣服,他就开心得手舞足蹈,还会美滋滋地亲着妈妈的脸。现在乡村居民的居住条件日益改善,都以干净整洁又不失气派的装修示人,以示家的体面,也无不体现生活品质。然而,当你跨出家门小院,处处是垃圾堆、烂泥路时,你一定会怨声载道。由此可见,除了你的小家干净,周边环境的卫生整洁、城中村环境的整治是多么重要。
几十年前,我们经常能看到有关“爱国卫生”的宣传标语和宣传画:立即行动起来,掀起春季爱国卫生运动的热潮,打一场爱国卫生的人民战争。以“人民战争”来形容,足见卫生的重要性。现在我们也在一些居民小区看到这样的标语:小区是我家,卫生靠大家。事实也是如此,就像“马路菜场变身停车场”这个事,“以前,一到夏天就臭气熏天,附近的居民都很头疼”。如果整个城中村的环境卫生不整治好,“头疼”的事又何止于此?
其实,类似垃圾成堆的“头疼”事,都是人为产生的,都是人糟蹋出来的。比如仙甲村这块旧村改造的地块,本来是要拆旧建新的,却因故成了“闲置地”而“长久无人管理”。这资源白白浪费多可惜啊,于是小摊小贩们“废物利用”“因地制宜”聚集起一个无人管理的临时菜市场。现在仙甲村村“两委”与莘塍街道将闲置地合理利用起来,改造成停车场,既方便了居民出行,又改善了周边环境。所以“头疼”事既是人为的,也是靠人去治的。比如新桥头村“一户一桶”的实施与推广,一扫污水横流、四害滋生、恶臭难闻的“头疼”事,从此“垃圾不落地,新桥头更美丽”。
我省在著名的“五水共治”中率先推出了“河长制”,日前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未来两年内将在全国推行“河长制”。此次城中村整治,莘塍街道的“路长”“值日生”制,可谓是亮点中的亮点。整治环境卫生有了带头人,有了你追我赶的竞赛活动,有了奖勤罚懒的精神激励,调动了志愿者和村民群众环境综合整治的积极性,而且有了制度就有了责任,做得不好就可以问责与追责,也就不怕再出垃圾山和卫生死角等脏乱差的“头疼”事。非常期待“路长制”积极推广,一路向好。
城中村整治,不仅仅在于房前屋后,它是立体的,多视角的,必须花大力气,在治脏、治乱、治旧中多管齐下,要在道路硬化、路面洁化、环境绿化、路灯亮化、墙面美化的城中村“五化”新模式中全面开花,并且要在每个村民头脑中长久树立这是“为我干、我要干”的公民责任意识。这样,我们的城中村才能越整越美,一个个疤疤点点才会变为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