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壮所城随想
■施正勋
久闻蒲壮城墙之名,一直不曾亲临其境。借局退休俱乐部的统一组织,终于一睹其容。
所城位于与瑞安相隔不远的苍南县马站镇蒲城乡,隐匿于浙闽海滩与山麓交界处,旧时因交通不便,少有游人光顾。
城墙系明代洪武年间为防倭寇而建,原名蒲州所,后改称蒲壮所,属金乡卫,现名蒲城。据资料介绍:蒲壮所城墙周长五里三十步(约2550米),高一丈五尺(约5米),底宽二丈(约7米),顶宽一丈二尺(约4米),北面城墙靠山,为圆弧形,南城面海,东、南、西面有三座瓮城,均为方形,蒲壮所城整体呈天圆地方形状,外绕护城河,与蒲江相通。
所城东、南、西三向依次设城门:威远门、正阳门、挹仙门,各城门皆建有城楼,各护城门外左右两侧筑有敌台。
1996年,蒲壮所城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尤为奇特的是,6000余蒲城居民竟能够长期熟悉瓯语、闽南语、畲语三种方言。其中,居民通用的瓯语,据说是温州一带的抗倭兵官沿用的方言与当地闽南话融合的产物。
明代军制实行“军卫制”,官兵驻防时携带家属,军籍世袭。经过代代相传,便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故瓯语中夹带有浓重的闽南语口音。历经数百年,一直未受周边的闽南语同化,留下一个语言孤岛,备受语言学家注目。
沿城墙缓缓而行,灰褐色的岩石沉淀着沧桑,杂乱繁茂的野草灌木从岩隙中顽强地展现葱茏,给僵硬的石头添一份盎然生机。漫步城墙上,晴空如洗,春风拂面,撩起莫名的遐想。
800多年,远离故土驻守在海边的将士把热血洒在城墙上,把乡思托付给不息的海涛声,没有留下豪言壮语,连哀怨叹息也伴随浪花消失殆尽。或许在某块岩石底下,还隐埋着他们的一片盔甲、一段悲欢?或许,年年萌发的春草,寄托着他们的脉脉深情?
千百年来,戍卒的艰苦被诗人描述为大漠孤烟、金戈铁马,以豪迈旷达的语言掩饰身披重甲远处荒野的凄苦,更有刻骨的乡思、挂牵。仅就眼前的旧城墙而言,不远处是汹涌的大海,三面群山阻隔,远离闹市。明代的“军卫制”规定士兵可带家属,等同于变相移民,可解决戍卒思念亲人之苦,却必须携幼扶老背井离乡,在安土重迁的国人传统观念中,无异于举家流放。
当年我们亲历的支边,也打着屯垦戍边的旗号。尝过那种艰辛,以此类推,几百年前,戍卒的处境该是何等凄苦无依。
顽石若有灵,当记得他们的血泪、歌哭。触目高墙,草青青、路漫漫,远眺墙外,浪滔滔、水渺渺。
我愿为逝去的无名戍卒及家人献上一份由衷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