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导师林正堂
学书之道,学以致用
文|胡蓓伟
他从容地走在笔墨世界里,镜片下闪烁着睿智的目光,一把醒目的大胡子,颇具艺术范,他就是女神训练营书法导师——林正堂。林正堂,媒体记者、编辑、书法家,受业于书法家潘知山先生门下,系统学习过古典书法理论、技法。现为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会员,市玉海文化研究会会员,西岘书社会员,省新闻工作者书画协会会员。篆书作品曾获浙报书画展书法组一等奖,浙江省新闻界书画摄影展书法组金奖,“携手共筑中国梦”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浙江省新闻界书画摄影展银奖;入展温州市第二届文化节,瑞安市首届视觉艺术大展,“温籍书画艺术家作品进机关”展,浙江新闻界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书画摄影展,行草书作品获银奖等。去年开始,开设成人书法公益培训班。相关作品在《美术报》、《温州日报》、《温州都市报》、《温州晚报》等报刊刊登。
兴趣是最好的书法老师
林正堂出生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曾是一名小学校长,写得一手好字,耳濡目染之下他也渐渐爱上了写字画画。从小,林正堂就是家长口中“隔壁家的小孩”。由于爱看书写字,上小学时,作文就常常被拿作范本,受到表扬。
到初中,同学间突然流行起用硬笔书法抄写诗歌集。林正堂抄写的汪国真、席慕蓉等作者的诗集成了校园里的模板,在同学间传来传去,相互模仿。在书写过程中,林正堂的硬笔字写得越来越好,他的毕业留言册也被同学们争相传阅和模仿,小小年纪,获得了温州硬笔书法比赛二等奖。
硬笔字一撇一捺很是规整,而毛笔字在承转起合、飘逸灵动的方寸空间里蕴含着无穷的魅力,高中大学时期,林正堂醉心于书香墨韵。正、行、篆、隶,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米芾等都成了他临帖对象。
“我觉得书法的教育第一步不是让孩子写得好,而是让孩子爱上书法。就像茶,如果有一天你爱上它,它就会带给你更多的体验,身心皆美,这是传统艺术的魅力所在。”端起茶杯,林正堂说。
师从名家潘知山
2009年,林正堂正式师从瑞安书法界的潘知山老师,重新从最基础学起。他说:“潘老师总是说,坚持一项长期的训练,尤其是书画,能够培养人坚韧的意志,专心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和独立的人格。这规整了我以前不曾注意的细节,他用他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处世的态度深深影响了我。”
之前,林正堂的字虽写得好,但他觉得那就像钢筋搭建起来的空架子,没有灵魂。潘老师的教导让他明白原来书法“味”不论表现在线条、结体、章法,还是在墨色、内容上,归根结底都来自于“情”。这“情”是感情、风神或是韵律,正是书法的灵魂所在。
林正堂说:“一个人在10岁的时候看到的东西和思想与20岁的体验是不一样的,书法也一样。不同时期的生命的思索会融入到书法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书法家之所以成为书法家,肯定有他的个人思想。”
在潘老师的教导下,林正堂不再一味追求字写得漂亮,情亦如浓墨,意应淡如水,用手中的毛笔书写一幅幅生趣盎然的书法,或轻灵端重,或跌宕明快,使观者目注神驰。
给自己写一对春联吧
在大家印象里,书法是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是一件文人做的雅事,而林正堂这样觉得:“书法教育必须是亲和的,不能总居在庙堂之上。潘老师说‘你会拿筷子就能拿毛笔’,我觉得说的很对。”
林正堂觉得,当下人们提到书法时,讲艺术性的太多,讲实用性的太少,学书法要学以致用。
“我能迅速让一个人进入书法之门。到年底就可以尝试写春联,去外地旅游,起码能想到进展览馆、博物馆里逛一逛,看得懂书法。面对自己时,更会发现自己的美好之处。就像女神训练营里所说的,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如果你有一位爱好书法的女性朋友,你会更加发现,这个世界上还余存着令人惊艳称赞的古典美,她的非凡气韵与美丽,由内而外;去博物馆,也能看得懂玄奥高深的历史物件,仿佛在与古人对话;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兴起时给自己写一对春联。
研一碟黛墨,执一支素笔,铺一张宣纸,一个波挑,一笔横,一笔竖,一个短撇,一个长捺,有着如此的生动和道不尽的韵味,林正堂用书法书写着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