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瑞安古代文学史稿》
弘扬瑞安古代文学家的辉煌成果
■郑育友
瑞安市退休教师余振棠与吴守强编著的《瑞安古代文学史稿》,今年3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该书依照一般文学史著作惯例,按时代先后,以瑞安籍文学家为中心来编写。该书的出版,弘扬了瑞安乡土文化的精髓,为瑞安古代文学发展史的后续——瑞安现当代文学史的编写奠定了基础。
瑞安是千年古县(从三国吴赤乌二年开始建县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也是浙江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素有“东南小邹鲁”及“瑞安出才子”等美誉。尤以南宋和晚清两个时期的文化事业最为发达,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如南宋的陈傅良、叶适、蔡幼学、曹豳和晚清的孙衣言、孙锵鸣、黄绍箕、项霁等人,他们的诗词曾入选《千家诗》、《宋诗纪事》、《宋词三百首》、《全清词钞》等。
刘再复先生在评论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学史》时说:“真正具有学术价值的文学史,乃是‘个人化,个性化的文学史’。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学史》,肯定是钱穆化的文学史,即体现钱穆先生独立不移的文化理念与审美趣味的文学史。”《瑞安古代文学史稿》一书,也可以说是一部具有“个人化,个性化的文学史”。全书记述了从六朝时期到民国初期瑞安文学发展史,共分8章74节。与一般文学史不同的是,该书第一章和第二章搜集了外地作者撰写的有关瑞安作品,直至第三章北宋时代开始,才是叙述瑞安本土89位文学家的创作历程与作品内容。
另外,该书第六章还特设“E、瑞安清代其他文学门类的作品”章节,以四节内容,专门记述“晚清《竹枝词》类乡土风俗诗、清代瑞安词的兴起、清代瑞安戏曲本和弹词鼓词唱本的创作”、“异彩纷呈的瑞安晚清楹联”等富有浓郁乡土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凸现了“个性化”。例如:该书将瑞安特有的乡土文化——清代瑞安鼓词唱本的创作列入记述。“瑞安鼓词”是瑞安国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行于浙南地区影响最大、用瑞安方言演唱的民间曲艺。谈及鼓词,几乎家喻户晓。书中提及《清明城底唱迎神、唱迎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雨纷纷,欲断魂,瑞安城底庆迎神。东门扮起龙喷水,南门扮起走马灯。县前舞起藤牌阵,天后宫唱女声音。纛旗巷内打道情,陶尖庙里唱词文……”这些瑞安乡音乡情,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风俗之味极浓。
该书第五章第二节和第六章等还以“瑞安的氏族文学”为题,分别记述瑞安元代和明代的氏族文学。作者先在文中阐明瑞安氏族文学形成原因:自古称为“江南鱼米之乡”的一般地主家庭或较富裕的农民家庭, 便有可能通过几代人努力,有朝一日培养出一个后生读书出仕,就此改变门庭光宗耀祖,于是,便使某些氏族形成耕读并举的传统习俗。在宋、元、明、清各代, 瑞安就出现了连续数代耕读人家,从而也随之产生了有鲜明地域、宗族色彩的氏族文学。书中还举出实例,如“元代江南海滨阁巷陈氏家族文学”、“明弘治年间的莘塍仙浃季氏家族文学”、“明代瑞安白岩桥钟氏家族文学”、“明、清两代的东门城郊丰湖的胡氏家族文学”。书中对以上家族文学都作了详尽记述。如对“元代江南海滨阁巷陈氏家族文学”的记述,以《清颍一源集》为代表作,分刊印经过、主要作者简介、诗风的形成、诗风的特色四个部分记述了陈氏家族文学。在中国现有文学史编写中,穿插以“家族文学”记述的例子,并不多见,使该书增添了浓厚的瑞安乡土特色。
延伸阅读
余振棠,原肄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理学院数学系,长期从事中学教育工作。退休后,从事诗词创作及地方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活动。曾受聘为瑞安多届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委员及瑞安市玉海文化研究会顾问。
余振棠从80岁开始搜集资料,到90高龄《瑞安古代文学史稿》才完稿,整整花了10年。
年已九旬的余振棠说,编写《瑞安古代文学史稿》是因为“瑞安一向自称‘东南小邹鲁,文风鼎盛’,但迄今还没有一本系统记述瑞安古代文学发展历程的作品。有鉴于此,我在步入80岁的那年,便开始萌生了要搜集材料,写一本有关这方面书籍的心愿。希望能借此把瑞安古代鼎盛文风和众多文人的动人事迹比较完整地记录下来,留给后人,以报答云山云水对我的抚育之恩,同时也是为抢救和弘扬我市地方传统文化尽一点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