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过境迁 沧海桑田
消失的永胜门 静谧的西门街
■王安国
瑞安古城的西城门又称“永胜门”。永胜门原址位于现在的西门街与沿江西路交接处,东接西岘山(现称西山),南临飞云江。永胜门经历代修缮加固,至明嘉靖年间已是相当雄伟的城门了。与永胜门相互垂直连接的是西门街,这条街南北走向,北起仓前街中段向南延伸直至设永胜门。上了年纪的人说,从西门街向南出永胜门便出城外了。
城外有一条十分著名的街道,系清末所建,名为仙岩头街。在仙岩头街有一个码头叫仙岩头埠。学者李秉钧记载,仙岩头埠“长七丈五尺,宽七尺,供大峃、汇溪、珊溪、营前等地大宗艇装卸货物之埠头”。永胜门内的西门街,一度是瑞安经济贸易中心。据西门一带居民介绍,早年的永胜路大约在如今的西门街一带。当时,两边店铺经营咸鱼、山货、南北货、竹木柴炭等货物,颇具特色。因咸鱼行中有经营江港鱼鲜货物,日有两潮,潮涨上市时,热闹非凡,夜间也灯火通明,被人称为“不夜街”。
又据清乾隆《瑞安县志》卷二中之“城池”记载:“西永胜门,通沿江圩岸”。沿江圩岸,也就是当时沿着飞云江东岸的低洼地区周围防水的堤塘。据记载,沿江堤塘直通陶山长50余里。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水路运输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文成(原大峃、汇溪、珊溪)、陶山、湖岭等地方的人流和货物,沿飞云江水路运至仙岩头埠,大多经永胜门入城,这些顾客和货物或继续北往温州府或滞留于瑞城,常驻于西门街,在相当长久的岁月里,永胜门内西门街货物南来北往、商贾云集,西门街为当时最为繁华的贸易中心之一就不足为奇了。
而如今,镇守瑞城西大门,屹立数百年的永胜门早已消失,一度繁华的西门街如今“冷清”了。永胜门的拆除有历史原因,而西门街的嬗变是由于时代发展特别是交通方式的变化和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
据瑞安市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公室2002年8月安置于现市区西门街75号附近的《西门(永胜门)故址》碑上所述,抗日战争时期县城屡遭日军飞机轰炸,政府以城墙有碍居民避日机空袭疏散为由,时任县长吕律于民国27年(1938年)起,征民工拆除东西北三边城墙,次年南门拆除。原因大抵是因为东西北三侧是当时瑞安县城向外的主要陆上通道,其中尤以西门为重,因为西门街当时是作为通往陶山、湖岭等地方的主要通道,而这些地方又都位居山间,比较便于人员的隐蔽和防范空袭。
如今永胜门旧址已片瓦不存,虽有立碑示人,但据当地居民所说,鲜有人知。曾经热闹非凡、灯火通明的“不夜街”西门街在静谧中诉说昨天的故事,让人不禁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