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
进入高发期
市疾控中心发布健康提示:
防蚊灭蚊很重要
本报讯(记者 陈成成 通讯员 陈圣珍 许正智)夏秋交替时节,蚊子非常活跃。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截至8月23日,我省共发现56例登革热,较去年同期(29例)增加93.1%。据市疾控中心消息,目前我市暂未出现登革热疫情,但眼下是蚊子活跃季节,提醒市民要做好防蚊灭蚊工作,有效防控登革热。
据了解,登革热是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以发热、皮疹和全身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通常夏秋季节高发。登革热病毒通过蚊子的叮咬传染给人类。我省只有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分布,每年的七八月份是白纹伊蚊活跃期,它是传播登革热的罪魁祸首。因当前受台风影响,我省降雨增多,蚊子活跃,是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传播高风险季节;加之,眼下正是旅游旺季,存在外地感染登革热病例输入风险,市民需引起警惕。
蚊子是登革热的传播媒介,防蚊灭蚊是预防登革热的关键。据市疾控中心专家介绍,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经过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触传播。登革热的发病症状为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胃肠道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腹部剧痛、持续呕吐、严重出血,并发脑炎、急性肝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各年龄均易感染,但以青壮年发病者居多,潜伏期和发病期一般都是一周左右。
“八九月份是我省发生登革热疫情的高风险月,且我市蚊媒监测情况表明,登革热病例有发生和扩散的可能,市民应注意登革热的预防。”专家表示。
如何防控登革热?市疾控中心专家提醒,防止蚊子叮咬是预防登革热病毒传播的关键,而清除积水是杜绝蚊虫孳生的最佳方案。白纹伊蚊主要孳生在各种人工和植物容器积水中,如室内外积水缸罐、竹林中的竹洞、树洞、椰子壳、废旧轮胎等;多在户外侵袭人体,吸血高峰在下午4时至5时,次高峰在上午9时至10时,这个时段市民尽量少在树荫、草丛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市民平时要注意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出游时做好个人防护措施,最好穿长袖上衣及长裤,并在露出的皮肤及衣服上喷涂含有避蚊胺成分的蚊虫驱避药物。最近尽量避免前往东南亚、美洲等蚊媒传染病高发地区。如出现发热、头痛、出皮疹和四肢痛等症状,要立即去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并主动告知近期外出旅行史,协助医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