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
■杨万志
北宋名相、婉约派词人晏殊,在一千多年前的月圆之夜,写下“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诗句,这是宰相笔下美好家园的描绘。今天读来,记忆中儿时农村的中秋之夜,何尝不是如此的景象?只不过四月的梨花换成了八月的桂花。
自从蜗居在城市钢筋水泥的丛林后,从此就作别了充满乡村气息的中秋赏月,只有偶尔推开西窗,遥望巴山月落,淡淡乡愁,哪里还有庭院、池塘、柳树、桂花、小桥、流水、古道、瘦马?从农耕到工业化再到品质制造的前行变迁中,居住在青山绿水间的寻常百姓人家,始终是古代词人晏殊和今天我们眼中的风景如画。
趁着国庆、中秋的双重假期,我携妻挈子,捎带月饼,探望依然生活在乡村老宅的年迈父亲,捎去中秋的祝福。自从5年前母亲因病离世后,父亲独自一人居住在老家,比起以往,日渐衰老。每每我提起要他去我城区小家居住时,他总笑着对我说:“城里太挤,乡下宽敞,现在环境又好,住得习惯,有空你也可以来老家住几天。”父亲一贯的豁达、乐观,也让做子女的我们放心许多。
白天我与父亲一起去看看秀丽的大罗山,清澈的中塘河经过近几年的“五水共治”,塘河呈现出崭新面貌:出水的喷泉,盛开的荷花,畅游的鱼儿,粼粼的波光,确实好一派田园风光!天黑归来时,已是一轮圆月挂天上,皎洁明亮似玉盘,腰系围裙的小妹在老家灶台前忙碌了一个下午,忙来晚餐一桌丰盛,一大家子围桌而坐,围成了期盼的团圆。席间,父亲逗着我刚刚牙牙学语的女儿玩,爷孙俩笑得格外天真,格外开心,“老人也是小孩子”在这一刻诠释得淋漓尽致。
屋里灯火通明,窗外圆月躲在云层背后,若隐若现,此刻我想起辛劳了一辈子的母亲,她的音容笑貌,一举一动,犹在昨天,她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家庭,慈祥中带着几分严厉,倔强中透着几分正直,早已深深烙印在我们兄弟姐妹的脑海里,永生难忘。我本想对兄弟姐妹们提起,可话到嘴边又咽下心头,团圆的日子不提伤感,只在心里默默思念。“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