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可怕,上百万条个人信息被泄漏
市公安局成功侦破公安部督办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
本报讯(见习记者 陈京子 通讯员 赵小鸥 尤育胜)瑞安市民小徐最近买了一套婚房,心安定了,但烦恼也随之而来,他几乎每天都会接到四五个陌生电话或推介短信,装修、中介、保险、小额贷款……他很是烦躁,“他们是怎么知道我的信息?”
日前,记者从市公安局获悉,经过半年时间的缜密侦查,该局侦破一起公安部挂牌督办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目前已依法刑拘14名犯罪嫌疑人,查获涉及杭州、宁波、温州等地的公民个人信息上百万条,存储量达23G。
两三百户业主的信息
“开价”二三千元
今年3月份,市公安局网警大队获悉,有一QQ昵称为“小林之家” 的网友在网上兜售公民个人信息。
经调查发现,“小林之家”自称有杭州、宁波、温州等地上百个小区楼盘的业主个人信息。信息以小区或楼盘为单位打包售卖,涵盖业主姓名、电话、房屋面积、门牌号甚至身份证号等信息。两三百户业主的新建小区的信息“开价”2000元至3000元不等。
3月27日,市公安局以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在仙降抓获犯罪嫌疑人苏某,并依法刑拘。从苏某家中缴获的手机和电脑里,警方发现了200多个小区楼盘的住户信息,以及大量的违法交易记录。
交换业主信息是行业内“潜规则”
警方调查,2010年开始苏某先后在温州数家装修公司任职。因他负责市场拓展业务,经常会向一些物业和装修公司收集需要装修的小区客户资源,后来嫌工资低就辞职了。
“去年6月,我突然想到可以利用原来的人脉关系,收集客户信息,再卖给装修公司从中赚钱。”苏某交代,为了获取更好的业绩,一些房地产、物业、装修公司互相之间“交换”业主信息是公开的“潜规则”。
苏某利用自己原先的人脉,奔走在杭州、宁波和温州等地的物业、装修公司之间。以数百至数千元不等的价格收购小区业主信息,再以数百甚至两三千元的价格倒卖出去。
“客户基本都是熟人介绍的,有时候还是交叉的,向我买业主信息的公司,也会将他们掌握的业主信息卖给我。”苏某说。
截至被警方抓获,苏某通过QQ、微信或U盘拷贝等手段,非法买卖公民个人信息数十万条,非法牟利十余万元。
14名嫌犯被移送起诉
随着侦查的不断深入,市公安局又发现了一个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网络,涉及杭州、宁波和温州等地的十数名犯罪嫌疑人,多为房地产及下游行业从业人员,他们利用工作之便,将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给他人非法牟利,且存在彼此互相勾连情况。
今年8月份,公安部将该案列为挂牌督办案件,由我市公安局主责侦查。
根据苏某的交代和缴获的交易记录,结合后期调查情况,专案组赶赴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半年时间内抓获向苏某非法出售、交换小区住户信息的犯罪嫌疑人13名,查获各类小区住户信息上百万条,存储量共计23G。
“这13名犯罪嫌疑人大多数是物业公司、装修公司的员工,还有多人是和苏某一样的‘中介’。”经办案件的尤警官介绍。
截至10月底,市公安局以涉嫌非法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依法将苏某等14名犯罪嫌疑人移送至检察机关。目前,相关案件还在继续调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