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Y”模式共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预计今年我市有22万人次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记者 林翔翔
日前,市文化创意实践学校里传来阵阵孩童欢笑声,他们在木活字印刷实验室里体验古老的印刷术魅力,在影视表演创新实验室里表演节目等。这是我市目前一所负责全市中小学生开展综合素质及创新思维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市直属学校。
早在2008年,我市有了第一家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市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它在原马屿镇江溪中学废弃校舍的基础上改造而来,归市农技校管理。近10年来,我市探索挖掘学校和社会力量,采用“1+X+Y”共建模式,即一所素质教育综合实践学校,若干个校外实践基地和若干个校内特色项目基地,共同推动中小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据悉,我市去年有16万人次的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今年预计将有22万人次学生参与。
打造公办民办实践基地
“1+X”模式培养创新人才
跨入位于南滨街道林垟社区邮电路的市文化创意实践学校大门,刻着“实践创新益智强能”的石碑映入眼帘,该校建校宗旨扼要明了。
市文化创意实践学校占地面积约30亩,2014年12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并于2015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是一所负责全市中小学生开展文化创意思维培养,及素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市直属学校,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
市文化创意实践学校积极主动为我市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优质综合实践活动,每天能接待近200名学生。学校开设民俗文化、影视表演、科技制作、创意手工、素质拓展等五大类项目30多个课程体系,与普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相联系、相补充,属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新载体。
11月29日,该校体艺综合楼招投标,体艺综合楼建成后,届时该校日接待学生数将达到300人。
据悉,我省在温州地区率先试行“1+X+Y”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市文化创意实践学校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普通中小学校开设综合实践课缺乏师资、课程、场馆、设备的难题,充分发挥实践学校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又能为中小学生提供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学生‘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兴趣、研究方法、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市教育局教育装备中心主任林永泉说。
然而,由于实践学校场地、资源有限,学生社会实践就要向民办力量延伸,即“X”模式。近年来,市教育局进一步拓宽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渠道,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场所育人功能,如在市博物馆、城市规划展览馆、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挂牌成立学生教育实践基地。市教育局还采用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与高楼幸福谷文化园、湖岭小王子主题农庄、林垟童年农庄等校外资源搭建学生实践平台。 (下转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