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3版:今日塘下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里北垟村举办
民间传统殿会祈福新年
百岁老人带徒做斛食
殿会现场
百岁老人董则骥在做斛食

    里北垟村举办

    民间传统殿会祈福新年

    百岁老人带徒做斛食

    ■记者 林瑞蓉/文 陈立波/图

    正月里,瑞安各地传统习俗多多:曹村有花灯,陶山有拦垟福,仙降有会市……在塘下,里北垟村米塑殿会不能不提。

    今年2月26日是农历正月十一,该村迎来一年一度的米塑殿会活动,村民在戏台前摆放年糕、斛食和糖果等,敬奉乡里先贤,祈福新年。

    村民齐参与

    米塑殿会传承民俗文化

    据了解,里北垟村米塑殿会活动有着600多年历史,相传始于明代,与“徐府侯王”徐震有关。徐震,北宋时瑞安义翔乡人(今泰顺县下洪乡)。宣和二年(1120年)方腊起义,进攻瑞安,徐震带兵抵御时壮烈牺牲,享年57岁。后人为他建“忠训庙”、举办殿会活动,作为纪念。

    每一年殿会,重头戏便是做“斛”。“斛”是村民的习惯说法,其实就是用一个个小米塑作品拼接成的大作。

    殿会前一天晚上18时许,热心村民就聚集在村文化宫,开始做“斛”的准备工作。他们将淘过的米倒入炊具开始炊米,待大米炊熟,便倒入石臼内,捣制成米塑的原材料。围观的村民看得心动手痒,纷纷加入捣制队伍。

    原材料捣制完成,被端上文化宫二楼的大堂。在这里,10来位米塑艺人已经等待许久。

    揉、搓、捏……在他们娴熟的捏制后,一个个“馒头桃”、“扁桃”米塑相继成型。随后,一副造型精美别致的“佛手”也制作完成。

    22时许,355个“馒头桃”准备完成,进入最后一个步骤——拼接。一个个“馒头桃”被一根根细细的竹签拼接成“斛”的各个部分,等待第二天的殿会活动。

    次日,热烈的乐器声拉开了殿会活动的序幕。青壮村民一同将昨夜赶制好的半成品抬起,立在文化宫二楼大堂内,搭成一个3米多高的“斛”。

    此时,在外等待良久的村民进入文化宫,将自家的年糕、水果和糖果等摆放在戏台前,敬奉乡里先贤,祈愿新年风调雨顺。

    “殿会传承多年,供奉的意味渐渐变淡。我们主要想通过这样的活动传承米塑艺术,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里北垟村党支部书记董海寅说。

    百岁老人守护“非遗”

    培养众多米塑弟子

    在做“斛”人员中,董则骥的身份很特殊:今年已经101岁高龄的他在村里德高望重,也是村里所有米塑艺人的“师傅”。

    现在董老先生依然身体硬朗、精神矍铄。他手指灵活翻动,揉、搓、捏……不一会儿便做出一个饱满的“馒头桃”。当晚,他还用米糕做出十二生肖的形状,赠送乡亲。

    在瑞安的传统民俗中,老人办寿宴、新屋落成时的“抛梁”仪式、小孩“对周”等都要用到米塑。董则骥耳濡目染这项传统手工艺,加上天赋过人,年纪轻轻便能参与“斛”的制作,至今已经80多年。经过村里米塑艺人的指导,董则骥“巧手”名声渐显。

    如今,米塑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董老先生开始寻找“接班人”。他说:“这是从古传承下来的手艺,是我们的历史,以后还要把它传下去。”

    董老先生的儿孙出国工作,无意学米塑。他便在一年一度的米塑殿会上寻找手巧之人加以指导。虽然没有正式的拜师仪式,但受过指导的人都尊董老先生为“师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要闻
   第00003版:今日塘下
   第00004版:今日莘塍
   第00005版:百姓事
   第00006版:云江潮
   第00007版:家周刊
   第00008版:家周刊
塘下镇春节前后开展5次
专项行动严肃干部作风
塘下企业
狗年力争“一旺到底”
里北垟村举办
民间传统殿会祈福新年
八水村举行第二届“和美家园”座谈会
瑞安日报 今日塘下 00003 里北垟村举办
民间传统殿会祈福新年
2018-3-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