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民远离“资金难”烦恼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新主体超过300万家,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500万人。面向农民的金融创新,其实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针对农民缺少抵押物,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的“两权”抵押贷款试点逐步扩大。针对农业风险大,相关保险机构可以适时推出相应险种,为农民兜底。在征信记录方面,也可一步步为农民建立信用档案,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对信用好的农民简化手续、降低贷款门槛。总之,办法总比困难多,行动就会有力量。
(王石川)
“悲情营销”莫如诚信经营
借助“互联网+”,商贸的渠道更加宽广,人们表达善意的途径也更为通畅。无论是团购贫困户生产的农副产品,还是用“轻松筹”“水滴筹”募集善款,涓涓暖流很快就能汇成爱心的江海。但“悲情营销”“骗捐诈捐”等现象,则提醒人们对网络虚假信息必须高度警惕。网络平台有责任加强排查和把关,避免虚假信息遮蔽消费者的双眼。对电商平台而言,还应善用图片识别、身份认证等技术手段筑牢安全防线,铲除“悲情营销”的生存土壤。
(石羚)
让老人远离“养生陷阱”
如何才能让老人走出养生保健的误区呢?首先,从根本上说,要加快推进家庭医生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挥家庭医生的作用。一些销售和广告中“包治百病”的药物和疗法,存在明显的常识性错误,不少老人却深信不疑。家庭医生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有义务提升老年群体的健康素养,树立正确的养生观,告别对养生保健机构的依赖,摒弃对保健品包治百病的幻想。我国将65岁以上老人作为家庭医生签约的重点人群,量身设计健康服务包,就是沿着这一方向的治理举措,通过家庭医生的健康教育,有利于为老人补齐养生保健的短板,铲除养生乱象生长的土壤。
(王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