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6版:云江潮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送交“征购粮”

    送交“征购粮”

    ■高振千

    黄昏,漫步在老家开阔的水泥路上,落日的余晖绚烂地映照着天空。路的尽头原来有一座破陋的庙宇,里面改建为碾米厂,现早就荡然无存了。紧挨着碾米厂的是两座相连的粮库,依山脚而建呈L型,低矮、坚固的粮库却仍旧巍然不动。

    经过粮库高耸的围墙边时,发现粮库大门敞开着,我便有几分好奇,打算进去瞧瞧,这个曾经无比熟悉的地方现在怎么样?这时候,一座粮库前面搭盖着矗立的钢铁棚架,搁置着几堆秕谷和几台机器,宽广的水泥地上空无一人。转过犄角,另一座粮库前,同样的钢铁棚架下也只有种粮大户的一辆大型货车正在卸稻谷,旁边两位司机在低沉的发动机和皮带转动声中高声地聊天。

    大货车加高的车厢,一头高高地翘着,底下的稻谷正慢慢地流泻着,通过电动传送带进入粮库的大门,粮库内还有两台电动传送带相继将稻谷运洒在墙边。在门口往里看,里面站着两位戴着草帽和口罩的工人,还有一位粮库保管员走了出来,保管员连忙用手接过车厢底下流动的谷子,放在嘴里不停地咬着,大概在测试谷子的干燥度。

    “这谷黑糊糊的,好像不怎么好。”我对着保管员外行地说。“不会的,挺好。”保管员又用手接了一把谷子,用牙齿细细地啃着。“这一车有多少斤稻谷?”我问其中一位司机。“两万斤。”司机回答。“这么多啊!”司机的话让我吃了一惊,“流谷子的口子这么小,那岂不是要卸很久。”“别看流得少,很快的,半个来小时。”司机说。转头望向围墙大门口,另一辆满载稻谷的大货车正在外面等候着……

    过去,“夏收夏种”时节,粮库可是老家最热闹的地方。大半个公社生产大队的“征购粮”,要社员们挑送到此。每天,各大队的社员络绎不绝地挑着担子,从四面八方向此汇聚,箩筐、扁担和社员挤满两座粮库前高高的水泥坦,加上喧哗的人声,有时候还会挑灯夜战,那场面还真是相当壮观。

    两座粮库一共有四扇厚实的大门,每扇大门前摆放着两张台秤、两张记账小桌子,每张秤配备一个稻谷验收员。一个生产小队老中青几十号人马出动,浩浩荡荡地接踵而至,常常要排队等候;轮到了要先过验收关,验收的手段跟现在一样,不过关的还要挑回去重新翻晒、或者去除杂质。“夏收夏种”之下业已人困马乏,碰到这种倒霉的情形自然怨声载道。即便欢天喜地通过验收,还要打仗似的过秤和挑进粮仓,水分和杂质太高的,价格还要打个折扣。

    每张台秤都准备了几对特制的大箩筐,社员们要将担子里的谷子纷纷合倒在大箩筐中,翻倒稻谷的瞬间,验收员都会盯得很紧,以防止有人掺杂不好的谷子。过秤后司秤要大声地喊报斤两并插上竹签,两百来斤的担子需要最强壮的劳力挺身而出,仓库门口有专人督促挑担人走到底和收走竹签核对数字。有时候,这么重的担子还要挑着登上长长的木跳板,直至倒在“谷山”顶,其吃力、辛苦程度不难想象。如今,一辆车就有两万斤,该得多少人、多少趟挑送啊?

    国家的“征购粮”分两种,小部分的“征粮”是每个生产小队无偿送交国家的,大部分的“购粮”是国家花钱收购的,而且根据各生产小队田亩的多少下达任务,不管丰年还是歉年,都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这“爱国粮”数量。夏粮的征收那是压倒一切的一项政治任务,遇到收成不好的年景,队里安排的粮食分配,也是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分田单干、包产到户的头几年,也还送交过“征购粮”的。

    那时候,粮库前面有两块老家唯一的最平坦的水泥地,周边没有围墙和大门锁着,上下学我都宁愿选择偏僻的道路走,为的就是喜欢经过水泥地玩耍一番;与小伙伴制造了轴承为轮的小车,也不忘拿到这里去乘坐试验。好像识字也是从那两仓库石头墙上的标语开始的,至今还记得那上面本来有两幅斗大的仿宋体字标语,分别是“备战备荒为人民”“手里有粮,心里不慌”。不过,这两条标语现在不见影迹了。

    如今,老家粮库送交“征购粮”繁忙景象已经不再,包括“征购粮”一词也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仅仅残留在一些过来人的记忆中。“四个现代化”实现中,尤其是“农业现代化”,那些年整日喧嚣着却怎么也盼不着、看不到,这些年却就那么不经意地悄然而至、不期而遇,史无前例地狠狠解放了落后生产方式下的劳动力。送交“征购粮”的热热闹闹情景,也终成为历史的陈迹,更是改革开放时代不断进步的一个缩影。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和美莘塍
   第00005版:百姓事
   第00006版:云江潮
   第00007版:家周刊
   第00008版:家周刊
送交“征购粮”
难忘的征粮经历
瑞安日报 云江潮 00006 送交“征购粮” 2018-8-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