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6版:云江潮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难忘的征粮经历

    难忘的征粮经历

    ■赵仁国

    又到一年三夏季节,农民朋友忙着夏收夏种,把收好烘干的夏粮送入国家粮库,不由想起三十年前的征粮经历。

    老家塘下地处平原,拥有大片农田,普遍播种双季水稻。1984年,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田承包到户,每年早稻成熟后,农户需要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稻谷,称为夏粮入库,俗称征粮。夏粮入库时间在大暑和立秋时节之间,是季节性极强的工作。因此,粮食部门需要一大批临时工作人员协助征粮,官方把这批临时工作人员称为助征员。

    1988年夏天,我第一次参加征粮工作。那一年,我不到14周岁,个子又小,几乎让人看不上眼。但由于我刚刚考上瑞安中学,似乎又让人另眼相看了。

    在塘下粮管所集中,领导简单介绍后,大家被分往塘下粮管所下属各个粮站。当天下午,我们来到了位于罗南乡塘口村的塘口粮站。当时公路很不发达,水路是主要运输方式,几乎所有粮站都临河而建。塘口粮站也不例外,位于温瑞塘河的西岸。站长姓何,40多岁,个子不高。他非常热情地把我们带到粮站内的一间二层厢房。我们把木质楼板打扫干净,铺上草席、挂上蚊帐,就成了住宿的地方。

    助征员分很多工种。其中级别最高的是验收员。验收员凭眼看、手摸、牙嗑,来判断粮食的质量、决定收购的价格。他们的一句话,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由于技术含量最高,因此都是由经验丰富的老征收员担任。其他的还有司秤、划码、会计、出纳、监仓等工种。监仓员,主要任务是整理仓库器具,监督粮食入仓的秩序,是所有工种里最为辛苦的,一般由青年小伙担当。

    那一年,助征员中男性偏少,我虽然个子小,却也要担任监仓员,心里十分害怕。记得当时,何站长对我说了一句话:“娒,你瑞中都考得上,还怕干不了监仓?”就这样,我正式上岗了。塘口粮站有南北两幢仓库,4个仓门,共8名监仓员。仓库面积近千平方米,称重后的粮食挑往仓库内,正常的堆放次序应该是由里而外。先从仓库的角落开始堆放,到一定高度时,架设一条跳板供农民行走。农民把稻谷挑到谷堆顶部,再将稻谷往下倒,这样谷堆呈圆锥形,并逐渐外移。刚开始几天,由于前来征购的农民不是很多,堆放也很有次序。但几天后,随着收购高峰期的到来,意外的事情发生了。记得那一晚,已经八点多钟,仓库里人声鼎沸,圆锥形的谷堆约3米高,来往的两条跳板上人满为患。由于连日田间劳作,农民也已经十分辛苦,部分农民贪图便利,他们将谷子稍微挑几步,就随意倒在地上,随之后面的人纷纷效仿。眼看仓库门口被堵,我撕心裂肺地叫喊,让他们往里面挑。但我的声音完全被仓库里的嘈杂声所淹没,根本没有人理会我这个毛头小孩。就这样,不到一小时,靠近门口的地方稻谷越积越多,最后通道完全堵塞,而仓库里面却是半空的。出现这样情况,称为漫仓,会直接导致后面的粮食无法入库,属于监仓员严重失职。我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是心力交瘁,当场就坐在门口哭了。加上人困马乏,站长让我先回房间休息。

    躺在楼板上,回想自己没干好,闯下大祸了,开始怎么也睡不着,只听到楼下乱哄哄吵得厉害。后来实在困得不行,迷迷糊糊睡着了。

    第二天一大早醒来,粮站里异常安静。下楼一看,堵在门口的稻谷全不见了。原来,头一天当晚,塘口粮站漫仓的消息马上上报粮管所。塘下粮管所连夜雇用农民,将仓库门口的谷子挑往里面,并将通道清理干净,保证了次日的粮食正常入库。

    接下来的日子倒也平平安安。由于农民白天下田干活,因此每天上午,粮站内基本很冷清。下午,陆续有农民送粮过来。16时开始,逐渐忙碌起来,天黑后达到高峰。21时多收工后,我的鼻孔里全是粉末,浑身上下都是灰尘,奇痒无比,就到门口塘河里痛痛快快洗个澡,随后抹上清凉油,倒头便睡。

    二十天后,夏粮入库工作顺利完成。我领到了人生中第一份工资108元,由于比较勤快,还被评为“优秀助征员”。

    第二年,我再次参加征粮,何站长直接把我要到了塘口粮站。这一年,还是当监仓员,一切都熟门熟路了。

    1990年因为要去衢州参加浙江省高中数学夏令营,因此没有参加征粮。

    1991年夏天,高考已发榜,但是大学录取通知书还没收到。在家更是闲着,又去参加征粮。由于前两次工作表现良好,且考上了大学,粮管所认为我是一个可以委以重任的小伙子,就改为担任所里的通讯员。

    通讯员是联系粮管所和粮站的纽带,工作的时间、空间相对自由,但责任重大。通讯员工作内容分两大部分:一是将粮管所的每日全区夏粮入库工作简报送往粮站,把粮站的各种报表带回粮管所;二是每天从粮管所财务科领取购粮款送往粮站,用于粮站和农民之间的结算。每天购粮款均达数万元,十元的人民币每捆一万元,称为“一个”,一次要送好几个。让一名未成年人携带当时为天文数字的巨款,乘坐汽车或轮船送往粮站,现在想起来似天方夜谭,却是真实存在。当年我是全所最年轻的通讯员,联系的粮站是塘下最北端的下川粮站。粮站位于原白门乡下川村,临104国道和塘河,紧挨瓯海县。每天早上,我提着蛇皮袋乘坐温州车前往下川。由于包内有大量现金,粮管所有时会派大人送我上汽车,但路上一个人仍是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生怕出意外。而回来时,我便极为轻松了。

    此后,我又做了两年通讯员,期间通过各种简报资料,了解了塘下区所有13个乡镇136个村的基本情况,从此喜欢上乡土地理。大二暑假,还根据征粮资料,写了篇政治经济学老师布置的小论文。1994年暑假,我参加学校统一规定的社会实践,此后就再也没有机会接触征粮了。

    如今,随着时代发展,生产方式转变,粮食种植已经规模化、机械化,粮食收购也和以前大不相同。农民用汽车把粮食送到粮站后,再也不必肩挑手提,粮食入仓和仓内传输完全自动化。而粮食还没开始收购,部分购粮款就已经打到农户的银行户头上了,以前匪夷所思的送现金,再也不会出现了。

    (本版照片:高振千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和美莘塍
   第00005版:百姓事
   第00006版:云江潮
   第00007版:家周刊
   第00008版:家周刊
送交“征购粮”
难忘的征粮经历
瑞安日报 云江潮 00006 难忘的征粮经历 2018-8-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