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塘河
温州记忆
■叶美红
夏日傍晚,从家中走出,漫步在河边。河边的树木一副郁郁葱葱的模样,水上的小岛连接着两岸。阴云和彩霞多次变换,映着河边的灯光,显出幻妙的气息。心有所感,作诗《塘河偶得》:塘河百里绿生漪,欵乃声催晷影移。隔岸停车桥上望,春风搽出画中诗。
幼时的我常常经过塘河,那时的塘河在我的心中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河水总是静静地流淌,不知它几时来,也无论它何时走。它一直在那儿,默默地守护着这个城市。
探讨塘河之缘起,了解塘河之历史,是我们认识塘河的重要途径。但我更愿意从诗词歌赋之中去寻求塘河那曼妙的身姿,感受它曾有过的风韵。
如南朝永嘉郡守谢灵运有诗《舟向仙岩寻三皇井仙迹》:弭棹向南郭,波波浸远天。拂鲦故出没,振鹭更澄鲜。遥岚疑鹫岭,近浪异鲸川。蹑屐梅潭上,冰雪冷心悬。低徊轩辕氏,跨龙何处巅。仙踪不可即,活活自鸣泉。
及《游赤石进帆海》诗: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水宿淹晨暮,阴霞屡兴没。周览倦瀛壖,况乃陵穷发。川后时安流,天吴静不发。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仲连轻齐组,子牟眷魏阙。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请附任公言,终然谢天伐。
谢康公曾经此河自温州至仙岩帆游,诗中的塘河清碧悠远,扬帆其中更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而有了慕道求仙之实感。当舟船沿港湾进入大海,奇景忽开,水面一平如镜,迎接诗人的来游。于是他高张云帆,泛舟海上,随意掇取那形如龟足的石华及那其大如镜白色正圆的海月。而当他抬头回望时,溟海无涯,心情也竟如座下的轻舟而起凌虚凭空之想。此情此景令人心神往之。
唐会昌时间,温州太守韦庸倡疏会昌湖,导汇瞿溪、雄溪、郭溪以及桐岭、眠岗、白云、大罗、吹台诸山之水经温州城西南通瑞安境的帆游与瑞安段河道相接,直通瑞安城。开挖疏浚排洪河道十里,并筑两岸堤塘束水,使三溪之水汇通于西湖,并沿塘河南下,从此西湖改称“会昌湖”,所筑堤塘称之“韦公堤”。
北宋时,塘河沿岸遍植莲藕,因此有“八十里荷塘”之称。宋淳熙十四年温州知州沈抠修浚,傍河有堤,辟绎路称“南塘驿路”。宋代翁卷有诗《南塘即事》描述塘河边的民风之景:半川寒日满村烟,红树青林古岸边。渔子不知何处去,渚禽飞落拗罾船。
塘河主河道古称为南塘河,明清时称为七铺塘河。其北起鹿城区小南门跃进桥,向南流经梧埏、白象、帆游、河口塘、塘下、莘塍、九里,再向西至瑞安城关东门白岩桥。塘河上的众多古桥,由于历史和人为等方面的原因,有的湮没无闻,有的名存实亡,有的面目全非,有的断壁颓垣。仅有少数保存完整,古朴依旧。
纵横交错的千年塘河,对我市的防洪、排涝、供水、航运、灌溉、景观及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温瑞平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被如今的温州人称为“母亲河”。它不仅是千年历史的活化石,更是我们温州人民居文化、民风民俗、历代诗词、民间文学等等的活化石。
这样的塘河承载千年的记忆一直静静地流淌着,流淌在所有温州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