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致韵味的“莘塍”之名
■缪殷
凡名字者,皆有其必然的特定含意。据《汉语词典》解释,名字,由一个或几个字,跟姓合在一起,用来代表一个人,区别于别的人;一个或几个字,用来代表一种事物,区别于别种事物。“莘塍”作为一个地方的名称,更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称呼,并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与含金量。
“莘塍”两字,在汉语词义中蕴藏着别致的韵味。“莘”与“辛”音同义合,是指植物(草药),泛指植被。“塍”就是田间的埂子,用来分界并蓄水,又含有多而长的意思。“莘塍”两字合在一起,便有了不寻常的意境:几万年岁月的弥合,沧海桑田,织成了莘莘绿洲,阡陌交错,形成了条条田塍;鸟语花香,丁财两旺,衍生绵延,这就是东海之滨的“莘塍”绿色平畴,镶嵌在温瑞塘河流域的翡翠般宝地。“莘塍”作为地名,在地球上是独一无二的,既没有雷同,又名实相符;并带有殊异性,隐含着地方色彩。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莘塍”是品牌,是金名片;作为区域性的代名词,给予了当地繁衍生息的子民,以更多诗意般浓郁的现代意义。
以历代沿革史来看,明嘉靖时期称莘塍庄,民国年间属莘塍乡,1946年置莘塍镇;1949年9月改称莘塍乡;1950年8月恢复莘塍镇建制;2011年5月,全市乡镇区划调整,撤销莘塍镇建置,设立莘塍街道。可见“莘塍”两字渊源已久,在历史上从未间断过。
以革命斗争史来看,1926年中共瑞安县委成立后不久,莘塍区委前身(东一区)筹建;1928年5月莘塍农会、赤卫队相继成立,并参与了6月29日的农民武装暴动。1936年创办了“莘塍民众教育馆”,由陈文征负责武术教练。1943年温州特委书记龙跃,在莘塍区域活动。1946年10月,陈文征以县委组织的名义,宣告“莘塍区委会”成立。从此,莘塍以区级形式,统辖下属各乡镇(其中包括莘塍镇)。“莘塍”之名,根植人心。
以民风民俗史来看,“走遍天下,不如莘塍塘下”。自唐至宋,莘塍是浙闽交通要津、温瑞塘河的重要港埠,是瓯越文化发祥地、江南鱼米之乡;更是浙南繁华的商贸强镇,莘塍五香干、酱园酱瓜、豌豆芽、米塑“抛樑”、糖囡儿、吹糖人、糖金杏等工商品牌,皆名闻遐迩。以“莘塍高桥”为中心的莘塍河街盛景,折射出千年辛酸繁华,承载着兴败盛衰;各种庙会、祭祀、划龙舟等民间活动,遍布莘塍乡村各个角落,热闹非凡。
以行业演变史来看,莘塍人敢为天下先,早在闭塞的农耕时代,他们的身影和叫卖声,已遍及浙闽赣三省各地。如兑糖客、摇货郎、补鞋人、弹棉师傅等,五花八门、精彩纷呈的小商贩与手工业艺人,不断在异地他乡陆续走俏,有“莘塍三百条扁担走天下”之美誉。莘塍人“头发空心”,信息快捷,走在“温州经济模式”之前沿,才有后来的冶金机械、铝合金市场、塑料、聚氨酯、服饰、鞋袜等现代化工商业。
以突出成就史来看,莘塍饴糖,最早于清朝同治年间由华表村开始制作,后遍布江南,跨出国门,远销东南亚;据说在法国博览会上,仅有莘塍饴糖与青田小石雕相媲美。在莘塍这片沃土上而今耸立着蔡幼学、叶适、李毓蒙、夏鼐等名人纪念馆,有钟灵毓秀的百年摇篮聚星书院、60载风雨兼程的莘塍中学,及浙江省武术协会陈文征武学研究组等,均以“莘塍”的名义,枝生叶茂,长盛永恒!
莘塍,传承着厚重的历史,拓展着华丽的未来,从东海之滨至万松山麓,与飞云江相依,将是一片辉煌璀璨、崭新屹立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