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6版:云江潮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悼余振棠先生

    悼余振棠先生

    ■俞 光

    清晨,惊悉余振棠先生于10月25日逝世,他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在我眼前,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先生生于1927年,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肄业,先后在瑞安中学、温州师范、温州二中、瑞安十中等校任教,为教书育人奉献青春年华,著有《怎样添辅助线》《余振棠教学论文选集》《陋巷集》《陋巷续集》等。晚年,生命不息,追求不已,致力于诗词创作和地方文史研究,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春天,绽发出一朵朵绚丽的鲜花。

    我与余先生相识于2002年夏天,那是一次《温州文献丛书》编辑工作会上。该丛书是温州地区近百年规模最为宏大的文化建设工程,从2001年7月至2007年3月,温州市人民政府组织41位专家学者,整理、编纂、出版40部温州文献,计2076万字。余先生、俞天舒先生及我3位瑞安人有幸参加该工作(此外,还有陈光熙、沈洪保、周立人、俞雄4位瑞籍学者亦参加),分别承担《东瓯词徵》《黄体芳集》《温州古代经济史料汇编》的编校工作。其时,余先生神采奕奕,谈笑风生,一点也看不出他是76岁的老人。更使人吃惊的是,先生长期从事数理教学,却竟如此精通诗词,令人敬佩不已。后来,这3部书同作为《温州文献丛书》的第二批书目,相继于2004年5月至2005年3月出版。如今二位先生均已仙逝,斯人已去,惟吾独留!

    2005年,我市组织编辑《瑞安历史人物传略》,余先生为主编,我作为编辑之一亦参加该工作,我们的接触就更多了。我承担了12篇半(其中一篇两人合写),初稿上交后,先生比较满意。先生又叫我代他审校10多篇,我唯命是从。在编校过程中,常常遇到难僻字,需要一部经典的大部头字典,余先生就将自己珍藏的《康熙字典》借我用,解决了我不少疑难问题,直至我在北京旧书摊淘到一部为止。一次讨论中,我主张,写名人传略必须事出有据,而且要经得起推敲,任何推测、臆想的内容坚决删除,先生很赞同。先生还在《编后记》中,特地表扬我在写李墨西传略时,去“猫狸擂”李墨西墓冢,从墓志中找到其生平的第一手确凿资料之事,先生努力提携后学之心跃然纸上。

    2007年以后,我常去北京女儿家。每次回瑞,我都要到余先生老宅的家中拜访他,这时我们已无话不谈了。我的夫人是一位医生,先生常去她那儿看病。夫人对我说,余先生很和气,也很礼貌。一次,他说道:“你父亲象川先生的诗词写得很好。”我很惊讶,怎么我一无所知呢?后来,读了大哥俞雄《回忆父亲》,其中提到:“虽然投身商界,但由于家庭书香门第,父亲还是粗通文墨,很有一些儒雅之气的。当年他用20X40公分书画纸,专请书画家题写诗画,共搜集三四十幅。如池志徵、方介堪、金瓯农、郑伯琅、女画家蔡晓秋等。”才知先生的话事出有因。

    2011年10月,在市社科联主席林圣赞同志的主持下,市里决定编写几部影响力较大的书,分别由余先生和我承担《瑞安文学史》和《瑞安经济史》的编纂工作,并列入当年度的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计划。我化了近两年完成任务,《瑞安经济史》于2013年9月出版。当我把新书送给先生时,他却向我叹苦:“你以前编过《温州古代经济史料汇编》,史料基础工作好,又会电脑,出手就快。我这两方面都较欠缺,故困难很大,看来还要好几年。”我劝道:“不要急,慢慢来,质量第一,否则白纸黑字,想改也难。”后来,先生经过4年多的艰苦努力,到2016年3月,他的《瑞安古代文学史稿》终于出版了。作为一个拿笔杆的人,我深知这是一件十分耗费心血和精力的事,先生年事已高,他的身体能否经得起如此繁重的工作呢?当我从北京归来去天成小区他的新住处时,我的担忧竟成事实,先生刚刚生了一场大病,人瘦了一圈,显得老态多了。他在该书《编后记》中也说:“特别是近两年衰老多病,更显得力不从心。”我请先生注意保重,不能再写书了。先生点头称是。今年4月,女儿俞颖主编《瑞安大沙堤俞氏家风》一书,我请先生作序,他无奈地说:“手发抖,已不能写了。”

    余先生曾作二首自勉联:“迎春傲雪梅花骨;挺节虚怀竹子心。”“安贫不羡他人阔;忧国未望天下先。”这也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

    余先生走了,我市教育界、文史界和诗词界失去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而我则失去一位让我受益匪浅的良师益友。愿先生一路走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聚焦消防
   第00004版:百姓事
   第00005版:最新闻
   第00006版:云江潮
   第00007版:车周刊
   第00008版:车周刊
乡村振兴正当时
悼余振棠先生
用舍行藏 谦谦君子
瑞安日报 云江潮 00006 悼余振棠先生 2018-10-3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