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乐桥
■张秀玲
旅游到了一定火候,不是走马观花,处处打卡;而是缱绻一处,颐养性情。中秋小长假之前,几个闺密就合计去哪里躲喧闹去。那几天,恰巧读郁达夫《杭州的八月》,开篇写道:“一入八月,栗子更多,而满觉陇南高峰翁家山一带的桂花,更开得来香气醉人。八月之名桂月,要身入到满觉陇去过一次后,才领会得到这名字的相称。”又想起身边某文人雅士,其秋天去满觉陇赏桂,春天去梅家坞品茶。现正是赏桂的好时机,虽虐杭州无数次,但这些雅事未曾体验,当机立断就去满觉陇。而民宿是与之匹配的把玩格调,只是临时起意,满觉陇和梅家坞合适的民宿已经告罄,搜肠刮肚,想起朋友圈中曾留意过的一处民宿,打听一下,在灵隐寺附近,但距离我们要去的梅家坞、满觉陇也不远。
就这样,我们走进了“兰惜显秀”民宿,走进了陌生的白乐桥。
但第一天已客满,热情的老板便让店长帮我们找了一家附近的客栈。这家客栈民宿特色不足,但房子毗邻茶园,打开窗户,和远山、青峰、墨绿茶园默默对视,缕缕茶叶清香沁人心脾,一种独享世外桃源的惊喜让我们如获至宝。入住已是傍晚,闺蜜贪恋茶园的草木清香,竟不顾蚊子骚扰,后半夜打开卫生间的窗户让茶香盈满于室。
第二天就移居在咫尺之处的“兰惜显秀”民宿。民宿古香古色,一楼每个房间,专为喝茶人创设的。房间有大有小,可容纳十来人,也可四五人,可以垂腿而坐,也可以正襟危坐。门口一张桌子,铺着宣纸,挂着笔架,写字作画,任你挥洒。蒲苇和布幔是这里的特有饰品,一迈入房间,朴素的“禅意”四溢让人瞬间入定,应和了大门口的“禅舍”两字。
品赏满觉陇三秋桂子,是我们这趟的初心。满觉陇不远,一下车,清香扑鼻。村里村外,屋子前后,街道两旁,皆桂树,流香十里,昔日满陇桂雨的盛景不是虚言。
有桂树地方必有茶馆。品茶赏桂,两大雅事,在这里珠联璧合。不巧的是,前几天突然降温,桂花凋零,但茶馆里依然人满为患。或许是怀念那一缕缕的余香,或许是温习一脉相承的生活方式罢了。
只是,喝茶赏桂这种方式现在不再局限于满觉陇,它已经在白乐桥潜滋暗长。白乐桥也有桂花,也有茶室,还有更多的隐逸方式。杭州朋友告诉我,白乐桥是远离喧嚣的隐秘之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现实版的陶潜诗境。周末,他们会约上三五好友,一般是从西湖步行两个小时到白乐桥,然后选择一处,喝茶聊天。慢生活的所有仪式感,都隐藏在白乐桥。
我们这些游者,很快见异思迁。从满觉陇抽身,融入白乐桥,承袭了这种方式,但更钟情于漫步。
晨起,沿着村庄向灵隐寺踱去。白乐桥跟灵隐寺只有一条小桥相隔,走过小桥,就是称为龙井基地的茶园,走过茶园,就是闻名遐迩的灵隐寺后门。后门是闲人莫入,我们便折回走前门,通往灵隐寺前门的是一条林荫大道。时值深秋,秋风送爽;一路过去,荫庇在茂密树林的还有一条蜿蜒而下的溪流,溪水淙淙。走过了前门的幽径,连接的是一条三天竺步行街。张岱曾在《陶庵梦忆》中写道“然进香之人市于三天竺”,此处的白天和灵隐寺一样香客云集,人声鼎沸。但早晨的步行街,绿荫夹道,两边茶室民宿还在睡梦中,偶有几位僧人匆匆而过,裹挟一些古意。沿着古道漫步,饱吸清新空气,满眼绿意,心凝形释。
“新月派”女诗人方令孺曾经这样描写着白乐桥的生活:“此刻是晚上九点钟我坐在明亮的灯下开着电风扇,四周静寂,惟小溪流水玲玲作响,外面风吹着大树萧萧,觉得很舒服安静。”我们也几番感同身受,但我们的晚上更多重复早上的线路。那几天秋高气爽,加之望日前后,明月正好,晚上散步增添了几分诗意。行人很少,灵隐寺夜晚是开放的吧,我们跟着当地市民,潜入灵隐寺景区。没想到,夜晚的寺庙竟是如此清幽,这里树木更是密密匝匝,溪流的水声甚为分明,此时此地的秋风独自凉呢。寺庙的隐喻,加上幽静的环境,犹如到了世外桃源,忘却尘世。
白乐桥是民宿村,名至实归。一位在“兰惜显秀”民宿打理事务的小姑娘,她自己就是本村人,她家的房子租给别人做民宿,租金不菲。在村中闲走,遇到门面别致名称绝俗的民宿,我们便进去瞧瞧聊聊,主人都很热情接待,允许我们审视每个房间。闲聊中得知,民宿主人不一定都是原住民,更多的是外来人,他们或是经营着忙碌的生意,或者是国外留学回来,但殊途同归,都是某次来了这里,便不想走了,改变了生活思路,租下当地民房十年乃至二十年,改建为颇有创意的民宿。他们会挣钱,也会挣闲暇。我加了几个民宿主人微信,从他们朋友圈窥见,这些人都是从风尘中走来的,一身故事,我不由想起了木心一句话:我在各种悲喜交集处,唯一能做的是长途跋涉后的返璞归真。
我一直对这个村的村名好奇,惊讶于它的诗意。一查史料,是诗人白居易取他自己的字“乐天”,把万佛桥改名为白乐桥,足见诗人对这个地方的偏爱。
而今的白乐桥不负诗人厚爱,一直积攒和稳固自己的清幽安宁,表现着悠远的诗意。一拨又一拨的人在这里逗留歆享,吐故纳新,安然离开,然后重游抑或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