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6版:云江潮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忆东岙煤泥

    忆东岙煤泥

    ■包建程

    现代人很难想像既缺衣少食又缺少生活燃料的日子,然而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就有过缺少生活燃料的年代。为了解决基本生活燃料,农村人想方设法到处寻找和拾掇着零星的小柴禾,田间的干草皮、路上的黄树叶、农田里的燥稻草等都是他们的目标。

    据曹村镇东岙村的老村民回忆:1957年底,该村一村民准备翻新房屋,自己打窑烧瓦烧砖。当他在自留地挖泥的时候,意外发现地下的泥土竟然特别疏松而且发黑,有气孔,放在手上的质感和耕作的普通泥土不一样:比通常的泥土轻盈、疏松,甚至夹杂着木材腐烂的感觉。后来大家惊叫:是煤泥!

    煤泥的形成,一般在几百年时间内,植物和泥土、水分等长期结合逐渐腐烂的结果。传说,曹村曾经是东海的一处大港湾,东岙村就是这大港湾的一隅,在逢洪水的年份,上游大量的木头让洪水冲到这里,并滞留、沉积;海水陆续退去后,这些木头夹杂着泥土经海水浸泡后就在这港湾处沉积下来,再经过日久月长的淤泥堆积,腐烂的木头上面就成了农田。据老人介绍,东岙原名叫三家村,村中住着胡李王三姓人家,分散居住在六个低矮的山岗上,形成自然村。海水退去后,他们的子孙陆续下山居住在一起耕耘农田。

    煤泥经过切片、晒干,可以做燃料,而且火力还旺盛。但因为木头夹杂着泥土和水分腐烂的原因,挖掘切片运输与晒干的过程是需要付出大量劳动力的。那个时代,人们太缺少家庭燃料了,自东岙村地下发现有煤泥储量后,就被大量地推广到农村生活,附近各地兴起到东岙挖掘煤泥的热潮,成为当时燃料来源的重要渠道,也解决了当时附近广大农户的燃料困难。煤泥挖掘的季节,一般在晚稻收割完毕的农闲时节,许多家庭几乎把全家的劳动力放在挖切运晒煤泥上来。

    煤泥的挖掘过程,首先在地面划定要挖掘的煤泥池范围,然后将地面耕作层的肥沃泥土掀开,运输到煤泥池的四周堆积,以防止四周农田的积水流进煤泥池等。

    煤泥的挖掘,由一人站在上位用丁字型的切泥刀往下使劲,拿切刀的人双手分别握住切泥刀上横(木头制作)的两头,将下口的刀插入煤泥(刀的规格一般为20至25厘米长,15至20厘米宽),并用四刀拼成边长约15至20厘米的“口”字型,将煤泥插成柱状。拿刀的人在最后一刀将柱状煤泥用力挤离原来的位置。下手由一人把这柱状煤泥接走。如果离运输担子(竹制或木制框式)或木制手推车较近,接煤泥的人就可以把煤泥柱直接放入;如果离得较远,那么还需要通过一个或两个人将柱状煤泥进行传送。

    将煤泥运送到晒场后,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将煤泥切片了。一般将煤泥柱切成厚度为1至1.5厘米的煤泥片,然后摆到晒场上。晾晒的场地规模要求不高,只要可以摆放就可以。煤泥的晾晒喜通风、干燥,怕下雨、潮湿。但是,煤泥如果晒太干了就会变成碎末,影响到燃烧的质量。晾干后的煤泥可以存储一年左右,也可以更长时间,但是燃烧的火力会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变弱,直至无法燃烧。

    上世纪60年代前后,位于荆谷的温州百亨乳品厂缺少燃料,在飞云江北岸沙垟的厂里派出30多名工人组成一个“煤泥连”,在东岙村寻找煤泥池,挖了3个多月的煤泥。“挖了多少晒了多少运了多少煤泥不知其数,谁也没有统计。”现在的东岙村80多岁的老人都记得,“那时是合作社制,不需要计算,也没有什么交换。”反正是运了一车又一车。据老人们回忆,整个东岙村包括村庄在内就是一个大的煤泥池,不论哪里,只要起开三五十厘米深度的泥皮,就可以发现有煤泥。当年煤泥池的最深处可达三米多。

    经过20多年的挖掘,东岙村的农田被挖切成千疮百孔面目全非的废弃地。至1980年前后,人们陆续停止挖掘煤泥时,东岙村才把农田填回。煤泥,给东岙村的农业承包责任制带来很大的不方便。许多年后,当整个天井垟的水稻质量和产量居高不下时,东岙等村由于农田低矮,产量难以提高。

    正如现代的年轻人想象不到当时会挖切煤泥晒干做燃料一样,那时的人们也根本想不到,在挖切煤泥结束,时隔40年后,有人设想着在东岙村再造两个“道具”煤泥池,供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历史上挖切煤泥的生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智创仙降
   第00005版:有话说
   第00006版:云江潮
   第00007版:家周刊
   第00008版:家周刊
有一种声音让我想起
忆东岙煤泥
斑马医生
瑞安日报 云江潮 00006 忆东岙煤泥 2019-1-1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