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发展大局,共享时代荣光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纪实
早春二月,珠江之畔生机盎然,南海之滨气象一新。在这播种希望的时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全文,于2019年2月18日正式公布。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从全局高度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擘画蓝图。
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全面推进内地与香港、澳门互利合作,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指引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热潮澎湃而起。
领航掌舵,把脉定向
风起南海,潮涌珠江。
这里,是中国改革开放得风气之先的地方,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就来到广东。他指出,希望广东联手港澳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踏上广东这片热土。他强调,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抓实办好。
湾区,既是地理概念,也是经济现象。著名的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都是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
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珠三角九市组成,总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2017年经济总量约10万亿元。
善弈者谋势,能牢牢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全局和长远作出的重大谋划,是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重大决策。
2017年7月1日,在习近平主席亲自见证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粤港澳三地政府在香港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习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这件大事办好。几个月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
在中国发展大棋局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无疑是重要一子。这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
“要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开放,高标准建设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要继续推进改革,抓好改革举措的协同配套、同向共进。”
“在国家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香港、澳门的地位和作用只会加强,不会减弱。”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重心长,为粤港澳三地以大湾区建设为重点锐意进取、不辱使命,指明方向,鼓舞信心。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迎来全面实施、加快推进的新阶段。
科学设计,稳步推进
国之大计,须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2017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科学规划,加快建立协调机制。
2018年5月10日、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对规划纲要进行审议。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工作,反复强调、殷殷嘱托、亲自指导,要求提高规划建设顶层设计水平。
围绕规划纲要制定和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有力有效推进各项任务,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四梁八柱”规划政策体系逐步架构形成,配套规划和实施方案陆续出台中,涉及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青年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
潮平岸阔,风正帆悬。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开局良好、进展顺利。
伶仃洋海天一色,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2018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珠海,宣布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这一“国之重器”打通了粤港澳大湾区道路交通网,为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树立了典范。
去年,广深港高铁香港段也正式通车。今年春节7天假期,广深港高铁发送过港旅客40万人次。
与香港连接的莲塘/香园围口岸,与澳门连接的粤澳新通道等大型跨境基建项目,都在加快建设。
从广州南沙到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合作项目建设,到推进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加速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建设,聚力打造深度合作发展平台的探索如火如荼。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导引下,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关键要素的加速流转已经启动,粤港澳大湾区正进入协同创新的新时期。
大胆开路,创造先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事业也进入了新时代。
“对香港、澳门来说,‘一国两制’是最大的优势,国家改革开放是最大的舞台,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实施是新的重大机遇。”习近平主席的谆谆期勉,让港澳社会感到暖心,更提振了信心。
粤港澳大湾区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国际上没有先例。要如何闯、如何试,开出一条新路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框架内,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创新体制机制,促进要素流通。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开局就着力创新,完成了诸多探索。
港珠澳大桥珠澳口岸人工岛的旅检大楼,是目前内地唯一的三地互通边检口岸。这里有序运行着简称为“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新型边检查验模式。
广深港高铁在香港西九龙口岸实行“一地两检”通关查验模式。西九龙站同一区域内设立香港口岸区和内地口岸区,由双方分别按照各自法律,进行出入境监管查验。
这两项创新之举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了通关便利化水平,更在于丰富了“一国两制”实践,为内地同港澳深化合作,尤其是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风生水起,在这片昂扬奋进的土地上,“一国两制”将在发展中焕发出更强大生命力。
共担重任,共享荣光
前进的号角正在奏响,合作的力量不断汇聚。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部署和推动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出了坚实的脚步,美好愿景正变成生动现实。
2018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珠海横琴新区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该产业园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下首个落地项目,园区已注册企业94家,其中25家来自澳门。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汤晓鸥牵头组建了联合实验室,为深港两地研究人员提供合作平台。“创新的关键是人才,让粤港澳三地的人才流动起来,就能激发出巨大的动力。”汤晓鸥说。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热潮中,青春的气息激扬澎湃。
截至去年底,深圳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累计孵化创业团队340个,其中港澳团队169个,超半数专案成功取得融资,累计融资逾15亿元。
香港青年刘颖的公司入驻了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和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我们在香港进行研发,然后在深圳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再去东莞大规模生产。”她说,依托大湾区,自己有信心创造让世界惊叹的产品。
珠江水浩浩荡荡,奔流汇入伶仃洋。江海交汇,融为一体,蔚为大观。这里曾见证国家民族的百年沉浮,而今将亲历粤港澳大湾区崛起的时代胜景。
在中国追梦的宏大叙事里,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重要而闪亮的一章,写就港澳同胞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伟大荣光的壮美诗篇。
(新华社记者刘欢、安蓓、陈键兴 参与采写:王攀、王旭、郭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