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7版:云江潮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瑞安话中的哲理

    瑞安话中的哲理

    ■施正勋

    偶尔与一位爱好姓氏文化研究的先生谈论排辈。他说道:“我在附近乡村,大都被房族内尊称为阿公辈,连比我年龄大得多的,也属孙辈。”言语中颇含得意。闻言,我不禁插话戏谑一句:“造成你辈份高的原因你知道吗?大约缘于你的先辈贫穷之故。”那位先生一听,愕然。于是我问他:“听过这样一句方言俗语吗?‘有银娶个老婆大(音豆),呒银娶个拉尿臭’”。

    早年没有计划生育政策,反而倡导多子多福、人丁兴旺。有钱人家子女一般早婚,自然,造成早育的现实。时间流逝,几十年后,子孙繁衍快的,下代辈份便低。而贫寒人家往往结婚迟,生育相对也晚些,长此以往,辈份高也就顺理成章了。一句俗语,涵含家族延续的奥秘。“拉尿臭”,还记录了旧社会婚俗中的童养媳陋习。

    由此联想开来,方言中这种形象精练的俗语还颇多,沉淀着先人的朴素智慧,值得深加挖掘。

    先举几句含吃字的方言:“肚大吃不得饭,命长吃得饭”“吃力不赚钱,赚钱不吃力”“走不好只一脚,吃不好只一餐”(方言一口)。表面听来是讲吃,其实,每句话中都有一番深邃的哲理,乃久经沧桑者的经验总结,通俗,却意味深长。

    再如,古代科技相对落后,先人企求福禄太平时,热衷于求神拜佛,故每个乡村皆建有庙宇,人们希冀从朝拜神灵中得到福祉。一旦所许的愿望得到满足,必然会备上三牲,郑重其事地还愿。

    瑞安有句俗语:“求儿求来败家子,求雨求来大风飔。”含义奇特,很有辩证意味。

    你去求子,果然得子,却是个败家子。福矣?祸矣?如愿以偿还是事违人愿?仔细思量,原因主要还在于求愿者一方。一般来说,求子心切者,有了儿子后往往宠爱有加,孩子长期娇生惯养,成人后成为败家子的概率相对就大。同理,多日干旱,一旦有雨,往往下个不停,倘赶在台风季节,就成了灾害。俗语中的丰富思辩及深邃哲理,让后人叹服。

    一些俗语中,更留存着特殊的时代印迹。如,早年,我国的城乡差别较大,加上户籍管理严格,城乡之间通婚受到限制。少数农村的漂亮女子凭着先天优势,千方百计嫁给城里人;与之相反,个别城市姑娘因家境或自身条件较差,只得嫁给农村小伙子。于是便有了这样的俗语:“乡下撑嫁给城底破”“城底破嫁给乡下撑”。语言虽然略含粗俗偏激,却反映了当时的一种世态现象。

    更多的俗语是先人从生活中归纳出来的经验之谈。如对传言的描述:“白粥倒过碗少爻,闲话传过耳多起”。再如,对闲散人员多、意见不一各行其是难以成事的描述:“鸭多不生卵,鸡多不归窝”“老大多船驶沉爻”等等。

    大多方言俗语从字面来分析,确实比不上成语般文雅,更缺乏历史典故作支撑,刚一听,还带点庸俗、粗鄙味。但很朴实,接地气,自然也易于流传。如:“心宽强似屋宽”,突出健康乐观的心态比物质丰裕重要;“鬼大起,无常也大起”,比成语“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平实好懂;“呆人自有呆佛管”“灵人也着带三分呆”等,劝人不必机心过重,聪明反被聪明误;劝人不要自视过高、欺人太甚的“烂垭泥里也有刺”等,细细品味,俗中饱含生活的经验积累,透出智慧。

    林林总总举了些例语,着重在于让大家去品味瑞安话的丰富内涵。语言的最初功效只是传递交流信息,逐步发展到记录生活,史实,再达到艺术创作的较高境界。至于总结经验,予以哲理归纳,应属于阳春白雪的思辩层面。而方言中的许多俗语,虽然出于乡野村人之口,平时听惯了习以为常,其思辩含义并不逊色于哲人学者的名言。

    抛砖引玉,请教于乡贤长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聚焦点
   第00003版:经信之窗
   第00004版:百姓事
   第00005版:最新闻·车周刊
   第00006版:车周刊
   第00007版:云江潮
   第00008版:财富榜
听雨轩
瑞安话中的哲理
悼王老师
瑞安日报 云江潮 00007 瑞安话中的哲理 2019-3-1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