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杖”大爱
再扬“最美”风尚
■王国荣
滨江中学苏翔等三少年3年如一日搀扶残疾同学郑俊杰上厕所的事迹,经本报、《浙江日报》等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特别是市委书记陈胜峰批示点赞,希望宣传和弘扬这种扶弱助残的精神(见4月16日本报头版头条)。
看4月14日《浙江日报》报道,头版头条赫然醒目;一句“兄弟,我们愿做你的拐杖”的主标题,极为吸人眼球、令人振奋,并配上瑞安滨江中学学生张仁俊、苏翔、沈智煌搀扶郑俊杰回教室的图片,图文并茂,浓眉大眼。如此高规格,把头版头条留给4名少年,褒奖做了“小事”的几名平凡学生,在省级党报的日常报道中可以说是很少见的。
这一“少见”,再次告诉我们,新时代更加需要弘扬助人为乐、扶弱助残等一系列传统美德。作为一座一直在宣传和弘扬德善、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爱之城,“最美”如春风拂面,一直温暖着人心。三少年的事迹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真实反映出人们对身边“最美”精神的一种热切期望与向往。因而,4月15日三少年获“最美瑞安人”“瑞安市初中优秀学生”等荣誉,所在班级被评为“市初中先进班集体”,亦是众望所归。
这一“少见”,还告诉我们,“最美”需要好的土壤、环境和人去精心培育,悉心呵护。我们这个社会,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不缺“最美”,更何况有几千年文明礼仪优良道德传统的历代传承积淀。只是,泥沙俱下、物欲横流时的人心浮躁与失守,把好端端的育人土壤和环境给污染了,以至于“校园暴力”“网络垃圾”“奢靡之风”等社会丑恶现象,不同时期不同程度地侵袭和危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少年强则国强。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全党全社会极其重要的责任。教育,不能容忍有“最大失败”之诟病存在;培养和教育下一代,必须有个好的土壤和环境,不能出现大范围偏差和失守。笔者特别怀念自己的学生时代,那时候“学习雷锋好榜样”蔚然成风,同学们个个比学赶帮争当三好学生,主动抵制歪风邪气,对教室墙上挂着的奖状,很有集体荣誉感,校园呈现一派积极向上正气。抚今追昔,看到报道上郑俊杰撑着“拐杖”的场景,一幅幅助人为乐的故事浮现在眼前。
三少年响应班主任倡议担当“拐杖”,与其他同学一起在滨江中学为残疾同学支撑起3年来的校园课余活动,此感人事迹也为我们小城筑起大爱,为文明城市、德润瑞安又抹亮一闪光点。我们欣喜地看到,瑞安通过10多年的道德构筑,深耕培育,点滴积聚,模范引领,特别是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给予德善模范高规格政治礼遇和精神物质奖励,在更广层面弘扬了德善之风。当德善深植民间土壤,大行其道,“最美”事迹从盆景变成风景,又从风景变成风尚时,一座从善如流的大爱之城,犹如春风扑面向我们走来,“最美”之城便也变得越来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