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6版:云江潮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游东源有感

    重游东源有感

    ■施正勋

    近年来多次到过这个远离闹市、被群山包围的小村,每次都有一番不同的感受。前几次均是出于撰写专题报告文学的需要而来,注重人物采访、细节挖掘,更刻意了解木活字得以传承的客观原因,还有几百年承袭不衰的脉络连接关系等,追根究底,生怕遗漏了点滴内容。此趟来则不带任务,只为陪几位黔东南的校长游玩,随意徜徉观察,与谱师攀谈之际,感悟迥异。

    如果不是这个村流传的木活字印刷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2010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根本不会一下子名扬天下。而细细探索木活字印刷术之所以能在这个偏僻的山村持续传承几百年,至今仍在发挥其特殊实用功效的,竟是一种顽固的民俗,还有一群借此技艺谋生的乡村民间先生。两者的奇妙结合,完整地诠释了活字印刷术的千年沿袭历程。

    瑞安木活字印刷术的传承维系于中国谱牒文化的传统,与地域文化和民间寻宗问祖的宗族情结密不可分。浙东南、闽北地区属于典型移民社会,温州自古被称为南蛮之地,自南宋始,才逐渐成为繁华地区。从蛮荒边陲演化为商贸热土,自然吸引了大量移民。据瑞安乡土学者考证:宋元两代共有141个姓族群从各地迁入瑞安,据21世纪初统计,瑞安现有的209个姓氏中,从外地迁入的占178个。出于寻祖意愿,记述宗族颠沛流离的历史,达到凝聚宗族力量的目的,温州地区一直盛行宗族修谱,并形成一套严谨的谱牃修续规范。一批名不见经传的民间艺人为了生活,担当起修造宗谱的义务。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一项不经意的抉择,成就了中华文明史上不可磨灭的辉煌记忆。

    谱师,既称为先生,更像是工匠,一批粗识文字的农村手艺人,长年走南闯北为谋生而流浪的匠人。从事谱师行业一般从十几岁开始通过亲属关系拜师学艺传承,学艺者拜师后即得到师傅口授入行三心:留心、小心、坚心。然后,从熟识繁体字开始;背诵检字诗诀及书法入门;学会写正反繁体字;磨刀刃,练刻工;待基础技艺扎实后,授以续旧谱、识支系、排行次、开丁(采访)、誊清(理稿)、检字排版、印刷装订等工夫。功底深的谱师能熟悉姓氏起源和流变,了解宗族支派繁衍中的接续关系,至于甲子纪年、生冷僻字,乃至古文语法、历史典故等也是显示功力的要素。高明的谱师还能撰写谱文。

    按照上述要求,谱师属于知识型人才,但因无法公开操业,他们不能归入主流的三十六行序列,沦为闯江湖型的底层知识工匠,往往各自独立打拼,形同带几分神秘色彩的民间艺人。就是这批不入流的知识型工匠,几百年来世代传承,任凭岁月流逝,世局变迁,以坚韧的毅力、坚实的肩膀、灵巧的双手,延续了木活字印刷术这项古老而伟大的发明。

    据东源保存的《太原郡王氏宗谱》载,王氏先祖王俭为中国宗族史上一位谱学家,自南朝宋顺帝至齐武帝时“撰百家谱行于世”。后几经迁居,至十一代王法懋时,一直以此为业,当时距王祯创制木活字仅20来年,正是木活字印刷兴起与元代民间盛行修谱的年代。明天启六、七年间(公元1626~1627年)法懋后裔王思勋迁到浙江平阳,思勋四代孙应忠迁居至瑞安平阳坑东源村。此后,东源王氏家族世袭修谱业300余年,从未中断过。不必探究太久远的历史,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谱师们就饱含辛酸。少年王法炉跟哥哥一起外出修谱,曾两次被抓去挂牌游街示众,那一担宝贵的木活字模被没收了,如今提及仍然黯然神伤。为了生存,他们在深山冷岙偷偷摸摸修谱,曾隐伏野山中达数月之久,过的几乎是远离人间的原始生活。

    引以为荣的是,谱师们坚韧地熬过了漫长而艰辛的岁月,祖传的技艺并不曾散失、摒弃、失传。几百年,那一双双粗糙的手,捧出一份亘古不灭的文明之花,用鲜活的物证向世界展示:活字印刷术是中国人的发明。

    抄录几年前的歌词旧作,为结尾,借此向民间谱师致敬。《木活字传奇》:一肩挑着夕阳,双手雕琢华章。祖祖辈辈的固守,八百年颠簸流浪。铁刀纵横、木字罗列,凝聚成民族的绝版。农夫 谱师,记录下宗族的沧桑,工匠 先生,珍藏起千年的灵感。质朴的智慧,酿就湮没的辉煌,坚挺的脊梁,让文明传承发扬。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最新闻·有话说
   第00004版:在现场
   第00005版:深一度
   第00006版:云江潮
   第00007版:车周刊
   第00008版:车周刊
衣袂飘飘
重游东源有感
永安粉干
瑞安日报 云江潮 00006 重游东源有感 2019-7-1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