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施正勋
青砖白壁。除却“国殇墓园”几个庄重的大字之外,这院落般的墓园并不吸引人。
迈进云南腾冲“国殇墓园”大门,一股凛然正气迎面扑来,肃穆、庄严。两旁门壁显露赭紫色,展览厅内灯光疏落,游人屏声静息,更给人一种凝重之感。“忠烈祠”牌匾高悬在正殿上方,绕过殿堂拾级而上,“天地正气”四个虬劲的大字涂着圣洁的蓝色,令人肃然起敬。题壁旁是一条狭窄的山路,铺着的石阶简陋、质朴,毫无刻意雕琢的痕迹。山路直通顶峰,路两旁整齐有序地排列着一根根高出地面约半米、同样质朴、本色的花岗岩墓碑。它们纵横相等地间隔着,齐刷刷屹立在山坡,几乎遍布整座山。每个墓碑上没有照片、没有地址,唯刻着军衔、姓名,记录着他们短暂的一生。字迹同样简朴无华,只有点缀字间的红漆,让人联想起那青春壮烈的雄姿,那曾经浴血奋战的气概。
凝视这满山的石碑,我久久无法平静。忽然我想到腾冲遍街的翡翠玉店,那晶莹剔透的玉石让游客留恋忘返,不惜重金购买,而这一片的石碑却少有人光顾。在历史的记忆里,它们的高贵与永恒还有多少人记得?
七十多年了,成千上万鲜活的青年,用身躯堵截枪林弹雨,用热血烧灭疯狂的战火,拼死将入侵的日寇驱逐出这座滇西古城,创下了收复失地的胜利记录。如今,他们依然默默地站立在这里,固守着这片洒透热血的土地。或许,老家离得太远,唯有让灵魂去追寻缠绵的乡情,与故乡的亲人在天国团聚了。
1944年初春,国民党第二十集团军在总司令霍揆彰率领下,与侵入滇西的日寇展开殊死决战,经过127天的惨烈战斗,腾冲古城成为一片废墟焦土。从攻城到巷战,一次次顽强的血与火的拼杀,全歼日寇守敌3075人,终于收复了腾冲。而9000多名英勇的战士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元老、曾任民国代总理、云贵监察使的滇西名人李根源先生倡导并募捐修建了这座墓园,集中埋葬着有名有姓的3346名阵亡将士。墓园于1946年建成。
登上山坡顶端,一个小小的纪念碑耸立在山顶,陈旧、朴素,却透出苍凉的英武正气,令人震撼,顿生崇敬之感。
八年抗战,从白山黑水到滇西群山,亿万同胞同仇敌忾誓死保卫家园。这小小的墓园比任何书写的文字更形象地铭记着他们的英勇,见证了他们的忠贞。那短短的石碑上一个个平凡的名字,汇集成一群永垂史册的民族英魂,正是他们的血肉之躯,筑起中华民族不倒的长城。
密匝匝的墓碑在松树的笼荫下伫立了整整七十多年,阵阵松涛或许夹带来尘世变迁的讯息,足以告慰他们:古老而多难的民族己结束了积贫积弱的年代,走上一条自强振兴、富民强国的阳光大道。墓碑间隐约可见一束小小的鲜花,寄托着后人的崇敬与缅怀。我唯有向着墓碑深深地鞠躬,献上由衷的敬意。
墓园里两块碑文的内容吸引了我。一为李根源的《告滇西父老书》,一为张问德先生的《答田岛书》。李的碑文正气凛然、慷慨激昂,至今读来仍然让人热血沸腾。张问德的碑文辞严意决。作为年过花甲的读书人,面临异族入侵、家园沦落的灾难,他奋袂而起,主动请缨任腾冲县长,率众协助远征军抗击日寇,历尽艰辛,彰显了坚贞的民族气节。抗战胜利后,这位可敬的老人辞官退隐,直至悄然辞世,留下一段为人传颂的佳话,被称为:真正的读书人。
一个院落,一座小山,几幅陈旧的照片,数千整齐屹立的墓碑,记载着一段血与火的抗战历史,让后人领略到中华民族永不屈服、奋勇抗争的精神传统。
这里凝聚着民族亘古不灭的英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