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古城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古城傍山依水,城内河道三纵四横,与城外环城而绕的河流相通。城内道路,经历代不断修建、延伸、拓展,形成三纵四横的框架,独具倚河成街,街河并列的道路格局。范大桥街就是老城区道路三纵四横的四横之一。
范大桥街位于老城区中心,西起汇头街,东至会文里,长300余米。街段北有浦中巷通浦后街,南有鸡肫巷至申明亭巷,该巷曾名稽征街,谐音改为今名。
街巷名由来
范大桥街,原名沈家巷,街名的由来是溯于宋御史大夫沈大廉宅院居此巷,故名为沈家巷。沈大廉,字元简,宋“元丰太学九先生”,沈躬行(彬老)之侄。南宋建炎二年(1128)登进士第,绍兴元年(1131)擢任监察御史,为人刚直,遇事敢言。后以直秘阁衔出任福建提刑,秉公廉政,为时人所推重,著有《论语说》。病逝后,宋状元王十朋挽之赞曰:“能将一诚事了却百年身,则其充拓所学者至矣。”当年在街西首(通鱼行街即汇头街)有座“忠节”牌坊即为宋御史沈大廉立。后来因街东首有桥名范大桥,故以桥名街,称范大桥街。1969年改名革新街;1973年填河拓宽后恢复范大桥街原名。
一条小河自西河分流折东过浦儿桥,沿范大桥街,然后折北过范大桥,沿会文里北,再折东过太平桥,沿屏星街至虹桥头河汇。沿街小河上有范大桥,在街东首。据嘉庆《瑞安志》载,在沈家巷东首,东通会文里,西通范大桥街,石板构筑;街中段有稽征桥,南通申明亭巷;街西首有浦儿桥,旧名鱼儿桥。沿街还有不少临水人家门前的石板小桥。
范大桥街是一条保存比较完整的以明清建筑为主的老街,一些老院墙、老门台和黛瓦翘檐的老宅会随着你轻移的脚步展现在眼前,散发出一种久远而陈旧的气息,不由你不感觉到这里总是洋溢着一种可以亲近的平和。街道依河而设,帮岸整齐,河埠相连。曾经,扁扁船舟在这些小石桥下穿梭,船家摇橹划桨的欹乃之声和着河边埠头大嫂、姑娘浆洗的哗哗声在绿幽幽的河面上回荡着。建筑临水而筑,河畔人家有大小院落或有少数连檐木楼。院落式建筑的高大门台和院墙间着木质门板的木楼成为这条老街的特色景观。这幅由石板路、河流、人家、船舟、小桥等组合而成的画面一直延续到1973年,这年拆除了小河上的石桥,填河拓宽道路至现在的6米宽。
早年,街上有南堤项氏六祖宗祠、朱宅祠堂、郭宅祠堂、郭宅大院、李氏大宅,明后期的姜氏宅院、许氏太和酒坊等一些比较大型的建筑。虽然这些建筑大多已拆除或改建,但街坊上的大多院落民宅和木楼保存较完整,依然以古朴的容貌展示着街坊的历史风貌。
名人故居
李氏大宅,人称亚元楼,是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大院。亚元楼位于原瑞安市印刷厂西侧,建筑规模较大,北起浦后街,南至范大桥街,它的长度占据了西侧的一条幽深的小巷——浦中巷的整个长度。建筑范围内以三合院及四合院为基本建筑形式配合园林作穿插布局。按平面布局来看,大致分为南、北两部分,南边是以亚元楼为主的住宅建筑,北部以园林为主,穿插住宅建筑,人称“卷石山房”。
亚元楼是清乾隆三年(1738),李逸伶的太高祖李光斗中武科亚元后所建,故称“亚元楼”。 卷石山房是清代以来,瑞安老县城内最具文化内涵和文化意境的一处私家园林。这里原本有假山岩洞,亭台水榭,有池有桥,花木葱茏,乃一方清幽天地。作为私家园林的卷石山房,占地面积并不大,在这不大的范围内却容纳了江南园林的各大要素,并以景冠名,归纳为八景,“醉月坪”“留云洞”“咏锦池”“听松楼”“洗砚亭”“锦屏岩”“卧溪桥”“读易庐”。而最引人注重的并不仅仅只是这些,这里还是清末民初时期瑞安名流李逸伶和台湾中原大学教授李森南的故居。
亚元楼后面便是卷石山房的核心建筑,园林建筑主要分布在西侧,南侧是李逸伶故居,东北侧分布有李逸伶兄弟的住宅。李逸伶故居为两层三开间腰檐楼房。檐下的斗拱、半梭式的前檐柱以及月梁上的朱红墨漆经岁月的腐蚀已大量斑驳脱落,散发出老迈的气息。明间的太师壁装有四扇葵式团寿心屉隔扇,隔扇乌黑的漆面倾泻出历经岁月积淀的严谨和庄重。一条略呈弧形的清水式屋脊耸立在屋顶的分界线上,脊中塑八卦,脊两端的祥云吻淡淡地流淌出书香门第的那种祥和的气息。
李逸伶(1880—1946),名龠。太祖李光斗,清乾隆三年(1738)武翼都尉。逸伶十六岁即考取秀才,光绪末年考入杭州浙江师范学堂博物科。宣统元年毕业后执教浙江省立第十中学、瑞安中学等。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同时又精通中医,擅长草药,常为人治病济世。至于剑术昆曲弹词琴箫亦甚爱好,洞箫吹奏,堪称瑞安第一。曾与瑞安名流共同创办业余音乐组织“群乐社”,即民间所称的“弹词班”,使瑞城常闻丝竹之声。
李森南(1919-2005),李逸伶先生第五子。就读于瑞安县立初级中学、温州师范,毕业后在温州、瑞安等地学校执教。1949年春去台湾物资调节委员会工作,毕业于台湾淡江大学,受聘台湾中原大学、台湾浸信会神学院等校院,聘为副教授、教授。1988年后,致力于两岸统一事业。2004年11月7日,他将其父逸伶先生抗日战争时期为前瑞安公园放翁亭撰写的一副对联“旧址筑新亭,故国犹留乔木在,小城临古渡,诗人谁继放翁来”镌刻在瑞安湖滨公园桂雨榭的亭柱上,圆了父子两代人的心愿。同年,为玉海楼后花园创作生平最后一副对联:“学派起东瓯经世文章传万代,书楼名玉海鸿篇著述焕中华。”
遗憾的是园林大部已毁,名噪一时的假山也近乎无存,仅存东南角几块太湖石。所幸“咏锦池”依然清澈如许,给小巷的人文历史留下了一笔有力的佐证,也让后人有幸在这粼清池边抒发远古之幽思。
街西首有座清同、光年间创办的一家酿酒坊,号“许太和”。坊主系晚清廪生,不仅经商在行,而且对子女教育人人称道。在他教育下的五个儿子人称“太和五杰”,次子许璇是中国现代农学奠基人之一;三子许燊是辛亥革命先驱人物和国民党政坛元老之一;四子许冶荪是近现代温州地区教育家;五子许壬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法专家;六子许徵是我国近代著名冶金、兵工及热处理专家。兄弟五人早年都赴日本求学,学成归国后,分别担任国内重要部门要职,个个都成为蜚声国内的著名专家学者,为我国近代的民主革命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这条老城区的街巷不仅积淀着深厚的人文底蕴,而且是清末以来以文化教育为特色的一条老街。
范大桥10号是瑞安市安阳第二中学校区(现为机关幼儿园),原来这里是南堤项氏六祖宗祠。清科举制度未废,学堂章程未颁之前,续孙诒让创瑞安学计馆后的次年,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项湘藻、项申甫创办瑞安方言馆于范大桥项氏宗祠,传授英语和日语,培养外文人才,为浙南开办学习外文之先声。光绪二十八年(1902),方言馆与学计馆合并为瑞安普通学堂(瑞安中学前身)。
1902年项骧等创办瑞安速成公塾,招收学计馆与方言馆合并为瑞安普通学堂后,由于学员名额限制而未能转入瑞安普通学堂的原学计馆与方言馆学生,以及报考瑞安普通学堂而未录取的学生。1917年项湘葆、项荫轩、项幼颐创办私立南堤小学,都相继借用项氏宗祠作校舍。1958年秋,瑞安相继创办10所专科学校,其中瑞安县财经专科学校就设在项氏宗祠。1978年瑞安市安阳第二中学迁入。
1946年,许太和后人许冶荪在项氏宗祠创办幼稚园。1952年,许冶荪又腾出住房,创办西南小学附属幼儿园。1954年,幼儿园分别迁至朱宅祠堂和郭宅祠堂。后历改县幼儿园、城关镇幼儿园、市中心幼儿园。
街西首有座玉海中心小学。学校的前身是西南隅蒙学堂,创办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经学大师孙诒让倡导下,由号称“东南第一笔”的书法家池志澂和乡哲洪炳锵共同创办,开始校址在所坦街关帝庙。民国29年,改名城厢西南镇中心国民小学,迁往马西桥宫。1956年春,与城区东南小学合并,改称城区第一小学。现在的校址原是“许太和”酿酒坊。 1949年,时任校长的许冶荪将许太和房产无偿捐赠国家作校舍。
在这条老街上,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书声琅琅,书香袅袅,为这幽静平和的街区增添了深厚的文化气息。虽然方言馆已成为过去,校区彻底变了样,唯一没有改变的是这里的朗朗书声和校园内的书香气息,它们缓慢地流淌着,汇入街道,荡漾在空气中,然后与远在时空深处的方言馆响应着,勾勒出一条古今相承的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