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树下的邂逅
■高振千
从医院出来,女儿说快到瑞安动车站了,打算待女儿归来一起回家。于是,准备在“体育馆站”等候女儿。时间尚早,我走进体育馆广场,就坐在体育馆和塑胶操场之间漫步道边的空座椅上。
漫步道旁并排种着许多棵高大的丹桂,这个时候满树的深红色桂花正散发出扑鼻的浓郁香气,让树下的人心旷神怡。天高云淡,正渐渐西沉的太阳,光芒还有些耀眼,穿着衬衫不冷也不热,真是个好时节好天气。
抬头眯眼望,对面的椅子上坐着一位长者,阳光下正拿着本子修改文稿。仔细瞧,原来是冯具坚老师。我知道他是原城关一中的退休教师,也喜欢写作,平时也有文章见诸报端。有一次,在林成植老师的组织下,还一起去陶山福泉寺采风;清早上班路上,常常迎面看见他早锻炼后背着羽毛球拍潇洒地走来,只是从来没有交谈过。
每次看见他走过,总是要唤起我心中的一个谜,冯具坚老师是不是与冯志清老师有什么关系?都姓冯,都是教师,好像都是教历史,脸庞有些相似,可他高高的个头,而冯志清老师个子不高。有一个小心愿,一直想问问他究竟,却一直没有问。当年,就在我因无处复习而郁闷时,是冯志清老师帮助我进了城关一中中专复习班学习;几十年后,公交车上的一次偶遇,还写下《说谢谢的应该是我》一文。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难得有这样一个机缘,平时向来不大主动攀谈的我,犹豫再三终于鼓足勇气,走向对面的冯具坚老师,恭恭敬敬地叫了一声“冯老师”,并在他身边坐了下来。他放下手中的活儿说:“你的文章很多哦,经常在报纸上看到,还在滨江中学吗?”原来他也知道我啊。
“退休几年啦?你平时也在坚持写呀。近来有没有碰到林成植老师?”我问。“刚好十年啦。我写得不多,好久没有碰到林成植老师了。”他答。聊着聊着,我终于怯怯地问了一句:“当年教历史的冯志清老师,也在城关一中教过吧?”“只是兼职,你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爸。你猜猜他现在多少年龄了……今年九十八了。”
得来全不费工夫。多年来的谜这一刻终于解开了,我难免有些激动,连忙说:“老人家身体还好吧?他曾经帮助过我。我还曾经去过你们小沙巷的家。”“还好。小沙巷的房子当年是借住的,现在住虹桥路了。”
冯具坚老师说,他们老家在平阳县章底村,是平阳和瑞安接壤的地方。当年他爸就读于大厦大学(系今华东师大前身),但因故未毕业,回乡后教小学;温州解放后,曾在温州军管会工作一小段时间,因当时供给制,收入不够养家,只得辞职;后到瑞中任教,瑞师开办后即转到瑞师,瑞师停办解散后分到马屿区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爸被下放到顺泰公社教初中,后调回马屿区中教书,在马屿区总共待了20年;瑞师恢复后,又回到瑞师教书直至退休。
我知道冯志清老师在瑞安是很有名气的。据冯志清老师学生张宋琳回忆,当年冯志清老师在顺泰中学教他初中语文兼班主任,为人谦虚、态度和蔼、关爱学生,一节课一般只用一支粉笔,粉笔字端正、圆润、俊秀,讲话轻柔但清晰,有很强的亲和力。张宋琳说,他是班级里的班干部,冯老师对他的帮助和影响都很大,师恩难以忘怀。
原来冯具坚老师家离我家并不远,同属于一个开放式的小区,怪不得经常在上班路上相遇。我要加他微信,还聊了很多。
他看了看表,时间差不多要回去了。我也起身走向公交车站,刚好女儿下公交车朝我走来。回到家,我连忙在电脑里寻找那篇《说谢谢的应该是我》,然后复制到微信公众号里准备推送。这篇写于十几年前的文章,只是简单地记叙与冯志清老师公交车偶遇的过程及其记忆中的那份美好。
其实,人与人之间并没有那么厚的障壁,有时候仅仅只需要一句话,就能捅破那一层薄薄的隔阂。桂花树下的邂逅之后,现在有了另外一个心愿,那就是什么时候再去探望冯志清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