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面治超与科技治超相结合
治超,换来公路更安全更畅通
■记者 陈丹丹 通讯员 黄亦凌/文
通讯员 季小微/图
超限运输,被称为“公路杀手”,不仅破坏公路基础设施,严重缩短公路使用寿命,而且扰乱运输市场秩序,极易引发交通事故。
目前,我市超限运输治理工作由公路部门负主责。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下,市公路管理局多管齐下开展治超工作,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协调联动、严格路面执法、创新执法方式,压紧压实治超责任。经过治理,超限车辆明显减少,瑞安境内公路变得更安全更畅通。
路面治超
联动执法24小时“不打烊”
“执法人员白天在,晚上也在,现在没人敢超限运输啦!”某运输公司货车司机老陈这样说。据他回忆,今年以来,公路部门治超力度不断加大,超限车辆少了,路越走越畅,行车也更加安全了。
据悉,市公路管理局下辖的322国道瑞安超限运输检测站(以下简称“治超站”),是我市超限运输路面执法的主要机构。今年以来,治超站联合交警部门开展联动执法24小时“不打烊”,设立驻点联合执法点,实行“逢车必检、逢超必罚”,做到“一车一处理”、“一车一记录”,形成强大的威慑力。
据治超站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往,一些违法超限运输的车主和驾驶员为了逃避检查,常常利用晚上甚至凌晨进行违法超限运输,与执法人员打起“游击战”。为此,执法人员采取固定打击、流动打击、阶段性打击等机动灵活的执法方式,分时段、地段制定治超作战计划,消除违法人员的侥幸心理。伴随着执法力度的升级,夜间超限车辆通行量也随之减少。
针对源头企业、运输车辆超限超载违法行为,我市采取顶格处罚、培训教育、限时停运等多种方式,执行3次以上违法运输车辆抄告处罚规定,实施“零容忍”、全方位打击,同时将严重违法超限运输行为的相关责任主体逐步纳入“黑名单”,按照有关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实施处罚。
目前,我市已建立一套超限运输联动管理机制。今年1月至11月,我市通过路面执法方式,共查获涉嫌超限运输车辆3250辆,立案处罚328辆,卸载超载货物1.36万吨,罚款472.08万元。
科技治超
非现场执法取代“人海战术”
近日,一辆外地籍货车行驶经过322国道瑞安治超站时,被公路路政人员拦了下来。原来,该车在距治超站500米时,路政人员就通过高速预警系统,发现该车存在超限运输情况,于是提前设卡将其拦下,车主现场接受处罚。这是市公路管理局积极推广治超非现场执法的一个生动实践。
“治理车辆超限,以前靠人海战术,既花费人力物力,效果还不好。现在依靠科技、信息化,既精准又高效。”据市公路管理局副局长、路政大队长黄其晓介绍,通过科技手段,解决了以往传统治超措施单一的执法瓶颈,克服了受气候状况、执法时段、执法力量等因素的限制,24小时全天候、全时段监控治超,执法效率能够显著提升。
据了解,治超非现场执法指的是通过路面预埋的检测系统,对过往车辆进行24小时不间断自行称重检测,将动态信息同步传输到高速预警系统终端进行汇总筛选,并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通知当事人,再由当事人入站进行精确检测并接受处罚的一种执法方式。治超非现场执法系统的投用,改变了以往治超单纯依靠路面执法模式,形成了常态化治超与科技治超相结合的新格局,走出了我市非现场执法第一步。
据悉,目前我市已在瑞枫公路白莲段和322国道湖头段两个点位开通启用超限运输非现场执法系统。另外,投入480万元打造的322国道瑞安与文成交界处、228国道瑞安与龙湾交界处两个超限运输非现场执法点位已启动建设。
据统计,今年1月至11月,我市通过非现场执法方式,共处理超限运输非现场执法案件542件,罚款191.915万元。下步,我市将进一步调整优化和增加超限运输非现场执法系统布局,向着加速“机器换人”进程,精准化、常态化的科技治超的新模式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