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在翁家山
■白 一 帆
翁家山,杭州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竟是如此迷人。
国庆期间,我偕家人出游,来到了西湖南山的翁家山村,在乡阁龙井民宿小住。
这是一幢民国时期的“7”字型二层连廊建筑,原为小学旧址,始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青砖黛瓦,石头围墙,古朴中透射着现代气息。小小庭院内栽有青松、桂花、樱桃、紫藤树,白色的鹦鹉、温顺的黄狗悠闲自得,一片和谐温馨。
走出庭院,沿街沿路尽是各式的茶楼茶店,卖茶叶的喝茶的一应俱全。秋意正浓的山村,金灿灿的柿子挂满枝头,晨风中桂香阵阵。举目望去,层层叠叠的民宿掩映在葱郁的林木之中。我在一处别致的庭院前驻足,一棵参天的樟树下,一口古井十分醒目,圆圆的青石头的井沿已被岁月打磨得油光发亮,井沿的内侧一道道被井绳无数次拉磨留下深深的沟痕。据悉,此井素有西湖老龙井之称,已有数百年历史。
走在蜿蜒的山道上,满目群山连绵,林木葱郁。我不知远处满山的翠绿为何植物,而近处所见的大多是桂花树,山坡上、小道旁、庭院内,尽是大大小小婀娜多姿的桂花树倩影。前不久附近已举办过满觉陇桂花节,桂香正浓的时节已过,但一阵阵桂香还不时沁润心田,让人惬意无比。
路边有一处向上的石阶路,我便拾级而上。清晨不见人影,我朝一座路亭走去,走近发现其上有“烟霞古洞”的篆字题字,原来为温州已故书法大家方介堪先生所题。不经意间,我竟来到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点“烟霞洞”。据悉,烟霞洞造像始雕凿于五代时期,已逾千年。此后,宋、清、民国时期又相继增凿了部分佛像,现存造像十五尊,十分珍贵。洞外一侧一座红色的古亭掩映在悬崖边林荫处,叫“舒啸亭”,左右的对联是“一角夕阳藏古洞,四周盛翠接遥村”,恰是此景的生动写照。
又是一个清晨,我早起迎着寒风朝山村的另一方向走去。不多时,又到了一个绝妙的去处——中国茶业博物馆。我担任瑞安市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多年,竟还未曾到过此地。定睛看,由书坛泰斗沙孟海先生题写的馆名和省书协原主席朱关田题写的“致清导和”给古朴的门楼增色不少。循石阶上行,花木葱茏,古道通幽,幢幢建筑各有千秋,名人雅士的书法随处可见,如此好景,我不能独享,匆匆转了一下便回民宿。早餐后,又带上家人走进这山间的茶文化建筑群,孙子牛牛兴致很高,一路跳跃,领头走进座座馆舍、世界茶展厅、中国茶业品牌馆、龙井茶厅,饱览茶的历史、茶的文化。我们很多次进进出出、上上下下,晨风、暖阳沐浴着西湖山乡,眼前的一切都变得分外温馨美妙。
走过茶文化建筑群,是一片开阔青翠的山间林海。太阳的光亮照着林间的草木,茶园,绿油油的,金灿灿的,一条条石阶道蜿蜒,四通八达。我们步步登高,满眼是葱茏的樟树林,细长弯曲的藤条,地上不时有突起多姿的岩石,显然它们是远古时期火山喷发时的杰作。牛牛如山间的机灵松鼠,跳个不停。“佳茗亭”里,有当年的杭州知府苏东坡的字迹“佳茗”二字。公元1089年,苏东坡在杭任职时曾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诗句,赞美西湖的茶叶。
走近迟桂亭,只觉阵阵桂香扑鼻,亭的四周桂花正香,星星点点夹杂在绿荫之间,芳香四溢,那一刻,仿佛全身都被清洗过似的舒服,仰头见“迟桂”二字,为现代作家郁达夫所题。
走在南山的石阶道上,满目青翠的群山,满鼻醉人的芳香,我顿感神清气爽,不由加快了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