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寨风情
■余寿权
导游说,湘西四月的天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果不其然,刚刚还是春风和煦,温暖宜人,转眼就刮起一阵大风,冷空气瞬间即至。到了深夜,大雨倾盆。次日早上,天还是阴着的,行程是去苗乡矮寨景区。公路旁的清清溪流不见了,只见黄汤滚滚,一副败兴的样子,无趣。只能专注于自称苗族阿妹的导游,她一路上讲了很多苗乡的轶事与禁忌。旅行车拐入山间土公路,并继续在泥泞中前行。那吹进车厢的风,就变得清新无比了,仿佛带着绿的湿润,在你的肌肤上滑行。春意料峭,可能就是用来形容此刻,我们所感受到的一切。车子进入一片群山环绕的停车场,周边的山峰像几尊虎视眈眈的秃鹫,耷拉着翅膀,蹲在我们的头顶。在阴云薄雾中,苗疆的独特场景,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觉,原始、粗犷、神秘。
山高洞幽,民风剽悍,服饰异丽,神秘兮兮的各种联想,使人不得不用审慎的心态,对待前方的旅程。过了检票口,迎面是泥塑的巨木状的拱门,上书“天下鼓乡”,四个大红字。大路旁,一条清澈见底的大溪,从远处欢快而来。远远望去,两边青山耸立,山峰陡峭,山谷中房舍错落有致。一处异族秘境,隐藏在长长的峡谷之间,没入时光深处。我们步行进去,不远处就有一座“廊桥”。那不是全木头的桥,是道路两旁相对而筑的,好几座木柱飞檐青瓦的廊亭,搭着简易的店铺,中间扯着布蓬。看上去虽有些破败,却经营着各种风味食物和小饰品,游人必经,熙熙攘攘,给绿意幽深的氛围,平添了许多不一般的流动感。铺子后面,一些缠着粗布头巾,瘪着嘴,苗饰装扮的老妪,三三两两,围着火炉,烤火聊天或闲坐。见游人靠近,才会起身指着铺上的物品,用我们勉强听懂的言语推销。见我们只是看看问问,没有购买的意图,她们大都不以为然地咕哝着,重又坐回火炉旁边。我想靠前一些,拍张风情照,结果被喝止,不买东西,不能拍。在寨子里有个苗族老妪的织布间门口,却赫然挂着牌子:“每次两元,随便拍。”足见,深山里的苗人不仅同化开明,且已饱经旅游文化与商业智慧的熏陶。但据导游警示,在苗寨最好不要靠近老妪拍照,一是有的老人依然迷信,拍照会勾走她们的魂魄,极度反对;二是太近了小心身上带“蛊毒”的老人,你会被“放蛊”,惹上大麻烦。放蛊,按照沈从文先生的说法,是“源于人神错综,一种情绪被压抑后变态的发展”。导游说,现在苗乡仍有会“放蛊”的人,偶尔还会有放蛊事件发生。
过了“廊桥”,转首就上了一座雕刻精致的石拱桥,横跨潺潺流过的溪涧,一条石道通向一座寨门。石道不足百米,灌木鲜花夹道,且路边树立有五对大水牛的雕塑。其中一头水牛的背上放着一面大鼓,一对少数民族装扮的少男少女,正在欢快地舞动着,敲打着鼓面,以苗寨特有的方式迎接客人。在悬挂着著名“苗王”、原贵州省长王朝文题写的“德夯苗寨”匾额的寨门口,两位苗饰盛装的少女,笑意盈盈,拉着一条五彩锦绣横幅。检查门票?当大家正愕然之际,里面又出来几位面容姣好的少女,她们手捧托盘,上面摆着盛满美酒的镶银牛角杯。当迎宾的山歌响起,少女们将美酒敬给将要进寨的客人,此谓“拦门酒”,意喻苗家人待客真诚大方。我问过一路上都声言戒酒的二哥,那酒绝对是地道的家酿米酒,清醇可口,有一种说不清的回味。我想,定像身边流淌的溪水与弥漫的空气,渗透出无尽郁苍的神秘元素,诱人垂涎。
德夯,苗语意“美丽大峡谷”。德夯大峡谷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峡谷。此刻,峡谷深处的寨子里,正在表演传统节目。观众聚集在一座庞大的圆型土屋下,舞台搭在中间的空地上。“咚咚咚咚……”一个壮汉立于大鼓前,奋力击打,身后一群艳服苗妇,亦鼓亦舞,发出震天的响声,在峰谷间隆隆回旋。鼓舞,是湘西土家族传统舞蹈,属国家级非遗之一。史载,湘西鼓舞源于汉代以前,产生在苗族祭祀活动中。苗族先民原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据传,苗人在与异族战争,向南、向西迁徙过程中,曾陷入绝境,是一头大水牛带领他们逃离,得以繁衍至今。于是,苗人视牛为神灵,拜为图腾。牛死后,他们将其头颅挂在神柱或墙上,以镇宅、辟邪。每逢有关节日,举族椎牛祭祖。牛的皮,则被蒙成鼓,时时敲打,借以缅怀,并由此衍生鼓舞。牛在苗人心中的崇高地位,我们从刚进寨门时,就隐约体会到了,牛的雕塑,拦门酒用的牛角杯。此外,寨子里人服饰中的蜡染、刺绣品,也蕴藏着丰富的牛文化,牛的风情。苗人的异质文化,敬畏自然,感恩自然,与大自然默契相处的淳朴情怀,在这一切之崇拜中显而易见。
我亦肖牛,所以感受独特,挂怀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