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瑞安高则诚研究会的
一些事儿
——纪念高则诚研究会成立32周年
■徐胜东
瑞安市高则诚研究会成立于1987年2月,是我国第一个高则诚研究会,至今32周年。
最早建议筹建高则诚研究会的,是当时文化馆的舒良娅。1986年初,她对我说,自己在写《高则诚的故事》一书,建议县文化局成立高则诚研究会。当时,我正在文化局工作,对舒良娅的建议很支持,要求她在抓紧写作的同时,了解一下省、温州市及本县研究高则诚与《琵琶记》的人员。过了一段时间,舒良娅将了解到的情况告诉我,我立即向县委、县府、县委宣传部领导作了汇报,得到了支持。
1986年3月13日下午,召开筹建高则诚研究会座谈会,县文联、总工会、瑞安中学、城关一中、文化馆、文物馆、图书馆等单位的19位同志到会。值得一提的是,年已八十的林炜然老先生也赶来参加。会上,我简述了召开这次座谈会的目的和要求。时任县政协主席时学才,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董希华,副县长孙中存都作了指示。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在高则诚的故里成立高则诚研究会很有必要。
1987年2月26日,瑞安县高则诚研究会成立,时任县委书记张桂生任名誉会长。研究会理事会由吴引一、管荣饶、黄良成、朱维柱、李淳、舒良娅、陈锡权7位同志组成,会长吴引一,副会长管荣饶,秘书长黄良成。
1987年3月,在当时的县府机关招待所召开高则诚研讨会。与会的有时任省人大常委郑嘉顺,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孙崇涛,浙江人民出版社的谭克,温州师范学院侯百朋,温州市文化局沈不沉、唐湜,温州市文联郁宗鉴,瑞安县委书记张桂生、县长董德林、政协主席时学才,还有政协王超六、县志办杨洛雨、宋维远,县文联叶尚义、俞海及其他高则诚研究爱好者近60人。会上,孙崇涛作《从〈赵贞女〉到〈琵琶记〉》的中心发言。侯百朋、吴引一、管荣饶等十几位同志相继提交论文。3月7日下午,县领导和理事会成员、外地来宾合影留念。这张合影,在阁巷高则诚纪念堂中尚有保留,可惜已模糊,认辨不清。
我个人至今保留着这张照片(如图),28个人中,还可以认得三分之二。如前第一排从左自右分别为:孙中存、杨洛雨、金邦清、侯百朋、张桂生、郑嘉顺(新中国成立后瑞安第一任县委书记)、孙崇涛、沈不沉、唐湜、吴引一、董希华。第二排左一为陈锡权,左二为黄良成,左三为李淳,左四为本人,左十为管荣饶。第三排左一为朱维柱,左三为龚岩金,左四为叶尚义,左七为舒良娅。
会议提出两大任务,一是建立一支高则诚与《琵琶记》研究的骨干队伍,二是尽快启动建造高则诚纪念堂。
会后,研究会一边积极筹建高则诚纪念堂,一边成立了一支骨干队伍,开展研究探讨活动。
首先是发表论文。诸如孙中存发表了《高则诚死在何处,葬在何方》,李淳发表了《高则诚的〈琵琶记〉也有不靠谱》,宋维远发表了《关于“南戏鼻祖”说质疑的浅见》,俞海发表了《高则诚年谱简编》,高圻祥发表了《高则诚后裔为何销声匿迹》,张益、何光明发表了《竭此寸草心,以慰母颜康——论中国历史文化名人高明的孝道情结》。可喜的是年仅30多岁的女教师金春妙发表了《“琵琶”虐我千百遍,我待“琵琶”如初恋》,这篇文章获“我与报告文学”全国大奖赛优秀奖。
继而出版了三本书。
第一本是2007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线装本《古本琵琶记汇编》一函六册,由瑞安市人民政府编纂,瑞籍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孙崇涛主编。这函书将《琵琶记》最古老的五种古本展现在世人面前。
2013年2月6日,成立了瑞安市南戏传承研究中心,林永良担任主任。2014年5月,中华金孔雀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出版了由黄友金主编的《南戏初探》,副主编林永良写了“后记”。
第三本是201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琵琶情——高明传》,由金春妙、胡少山、张益三人集体创作,署名金三益。三人奔波万里,历时三年,四易其稿。此书2015年荣获温州市“五个一工程”奖,并收录于《中国历史百名文化名人传》。
上演一台戏,即新编历史越剧《高则诚》。该剧由瑞安阁巷柏树村陈氏后起之秀陈千铭整理,高则诚研究会秘书长黄良成改编,瑞安越剧团演出。此剧在2010年8月晋京参赛全国首届戏剧文化奖优秀剧目调演,荣获4个金奖、5个银奖。
举办系列纪念活动。
2005年12月16日,瑞安市委、市政府组织,市委宣传部主办,召开了“南戏鼻祖”高则诚诞辰700周年纪念大会。
2011年5月31日,在高则诚故里阁巷柏树村,举行了“中国戏曲南戏故里行”活动启动仪式。这次活动由国家文化部艺术司、中国戏剧家协会、浙江省文化厅、温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瑞安市人民政府承办。
2017年,为纪念中国历史文化名人高则诚诞辰710周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由林永良主编的《好与苍生洗汗颜》纪念文集。
高则诚研究会成立至今,取得了丰硕成果,当前,我市高则诚与《琵琶记》的研究仍须广掘深挖。
高则诚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