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寄哀思传大爱
市红十字会开通线上缅怀,纪念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者
本报讯(记者 蔡玲玲 通讯员 孙晓波)有些生命,即便逝去了却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存活在世上。他们是器官(遗体、组织)捐献者,用生命最后的余温,挽救他人的生命,闪耀人性的光芒。在瑞安小横山的永泰陵园,有一块纪念碑,属于我市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者。
从2017年开始,每年的清明期间,市红十字会都会举行各种形式的活动,共同缅怀纪念平凡而伟大的这些人。今年清明,受疫情影响,市红十字会推出线上缅怀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者活动,市民可通过网络(http://www.raredcross.org/pportal/wwwroot/wsmh/)传递哀思、传播文明、弘扬大爱。
多年开展缅怀纪念活动
2017年4月1日,在永泰陵园,市红十字会举行瑞安市首届人体器官捐献者缅怀纪念活动。捐献者家属代表、登记捐献志愿者、爱心市民及相关单位负责人等近百人参加了活动。
在刻有捐献者名字的纪念碑前,人们献上鲜花、鞠躬,缅怀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捐献者。仪式简朴而隆重。活动现场,“生命之光”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这支队伍由登记捐献人体器官的志愿者及部分捐献者家属组成。
2018年、2019年的清明节之际,市红十字会也都在此举行缅怀人体器官捐献者活动。2018年,市红十字会还联合多家单位举办了首届缅怀人体器官(遗体)捐献先驱网络公祭活动,并举行了公益微电影《无悔的选择》首映式、登记捐献人体器官集体签约仪式等系列活动。
“他们用无私、大爱的精神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为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树立了新标杆,更加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去缅怀、去纪念,传承他们的大爱精神。”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岑慎键说,这些活动既是对他们的缅怀纪念,也将推动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开展,在全社会兴起移风易俗、绿色清明的文明新风。
献花、登记捐献、捐款
皆可线上完成
今年受到疫情的影响,市红十字会推出了“生命回响 致敬捐献”深切缅怀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者的线上活动。市民可在网上进花、留言,还可以扫码为捐献者困难家属捐款、登记成为捐献志愿者等。
据了解,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是指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生前自愿表示在去世后,由其执行人将其遗体或器官无私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或器官衰竭患者的行为,以及生前未表示捐献意愿的自然人死亡后,由直系亲属无偿捐献其遗体或器官的行为。
“这样的大爱行为,是值得世人尊敬的。”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对于捐献者家属,他们除在节点宣传纪念外,不仅定时回访、持续关心,还给予更多形式的帮助。今年,他们将逐步建立完善对困难捐献者家庭的人道救助机制,筹集专项资金,帮助困难捐献者家庭。
越来越多的人登记
捐献人体器官
据悉,市红十字会自2010年启动人体器官志愿捐献登记工作,截至目前成功实施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23例,拯救了30多位器官衰竭病危患者的生命,让40多位失明患者重见光明,为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期间,涌现了一批令人感动的人物,如温州市首例人体器官捐献者、“最美中国人”刘中平,温州市首例遗体捐献者徐启荣,一生勤俭育人无数身后捐献遗体的“道德模范”彭秀兰等。在这些捐献者先驱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签署人体器官捐献书。
市红十字会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此次缅怀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器官捐献,参与到这份奉献爱心、延续生命的崇高事业当中。如有意愿,爱心市民可在网站点击“我要登记”一栏,扫码“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微信公众号,完成志愿登记。
需要说明的是,完成捐献志愿登记,只是一种个人意愿与爱心的表达。而真正完成捐献,还需要符合一定的医疗和法律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