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华杰:
跟着潮汐工作的海岛片儿警
■记者 孙文静
北麂岛远离瑞安市区37海里,也是温州地区最东边的岛屿,在这里有全市唯一的海岛派出所——北麂派出所。在这岛上,说起民警华杰几乎无人不知。现年32岁的华杰是杭州桐庐人,现为北麂派出所民警,2008年上岛至今,伴随着4000多个潮起潮落,他一直坚守,并见证了北麂岛12年的变化。
没有规律的
24小时工作制
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北麂派出所完全不同的警务工作模式。这里的岛民多是渔民,“跟”着潮汐工作,所以北麂派出所有自己独特的“海上警务”——“潮汐工作法”和“5+2”工作制。
“我们的工作跟着潮汐走,有船来就有业务要开展。因为潮汐的时间每天不固定,我们也就没有‘几点上班’这样的概念,”华杰负责户籍工作,他说,有些岛民只有中午12时才有空来办证;有的夜里打来电话说凌晨5时就要出海,现在要马上到所里来办证;已经离岛的居民选择周末回来办证……他们的工作是24小时制且没有双休。
疫情期间,北麂派出所根据实际情况,专门推出了户籍办理的“海上模式”——预约代办、客轮连线。
3月22日上午8时许,岛民陈海梅带着户口簿、出生证等资料来到派出所,给表弟的儿子上户口。她的表弟在瑞安经商,儿子刚出生一个月。疫情期间,交通船一周才往返一趟,表弟急着要给儿子办理社保,而妻子还在坐月子,自己也走不开。于是,他提前在网上预约了办证服务,托人将所需证件带到岛上由表姐代办。
“从瑞安市区坐船到北麂岛,往返一趟虽然只需6个小时,但要在岛上住一晚,费力费钱不说,疫情期间坐船还需要提前一天申请上岛,很不方便。”陈海梅说。她从华杰手里接过刚打印出来的户口簿,马上给表弟打电话告知事情已办妥。电话那头的表弟连声道谢,称赞这样的办理方式替群众省了不少时间。
有亲戚在岛上可以帮忙代办固然是好,那如果没有亲戚在岛上,又不方便自己来办理怎么办?华杰说,这样的情况也不少,他们接到群众的预约电话后,会通知随船检查的民警,交通船抵达南门客运码头后,民警会在那里等,办事群众把所需的材料送到码头,让随船民警带上岛,办理好以后再托人送回南门客运码头。疫情期间,利用这种“客轮连线”方式成功办理了多起业务。
岛上的警情挺特殊
要么是琐事,要么危急事
目前,北麂派出所共有5位民警和4名辅警,虽然岛上常住人口不多,但琐事不少。每位民警都身兼多职,华杰主要负责户籍、社区和财务工作,早些年还兼着炊事员。
岛上交通不便,山路崎岖,很多地方不能通车。除了所里的日常工作,华杰每天要出门巡逻三趟,一有警情经常要步行前往,一天走上2万步是家常便饭。
岛上民风淳朴,警情较少,大多是一些民间琐事纠纷,但一有重要警情尤其是发生在海上的,往往都需要冒着危险“拼命”。前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天降大雨,海上大风大浪。22时许,所里接到报警求援电话,一艘渔船触礁下沉,船上人员岌岌可危。华杰二话不说,和同事们穿上装备就往码头跑去。登上停靠在码头的渔船,华杰等人顶着9级大风,在漆黑的海上颠簸了数小时,依然没有找到遇险渔船和人员的踪迹。他们联系相关管理部门,直到天亮才确认失踪船员身份。华杰等人又几度出海,始终没有放弃搜寻。“救命啊,这里有人!”早上9时许,当他们靠近大明甫岛附近时,听到了呼救声。在一个无人岛的悬崖上,一名冻得瑟瑟发抖的男子正在呼救。随后,他们又在附近找到了其他遇险人员。
杭州小伙
把“家”安在瑞安海岛
“12年前,我一上岛就懵了,脚下是坑坑洼洼的泥路,一眼望去除了一片小平房和一望无际的海水,啥也没有。”华杰说。9个月后,他第一次坐船去瑞安市区,站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看到交通红绿灯,恍如隔世,是走是停好久才反应过来。
5年前,岛上因为电视信号改造升级,导致很长一段时间看不上电视,上了年纪的岛民经常念叨着这事。华杰听到后记在了心里,和3名同事自掏腰包凑了3200元,购买了投影仪、幕布、音响,然后拿着笔记本电脑办起了“流动影院”,不定期去各村的老人协会放电影,为群众带去文化和精神的食粮。不久后,岛上开始安装数字电视,这个“流动影院”也就渐渐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华杰说,到处放电影的那段日子虽然不长,但有别样的体验,每每想起群众看电影时的笑脸,觉得特别温暖。
说起这么多年的驻岛生涯,有艰苦有寂寞也有感动。“驻岛久了,每次上岛都有种脱节的感觉,好在能通过网络,觉得拉近了与岛外世界的距离。”华杰原先是北麂边防派出所的干事,边防改制后,通过考试成为一名公安民警,因此对这份工作很珍惜。“如果哪天离开了这里,反而会觉得伤感吧。”华杰满眼是对北麂的依恋。
不久的将来,华杰即将有个新身份——瑞安女婿。在岛上,他与北麂小学的一位语文老师相识相知。虽然,前两年未婚妻调离了北麂小学,他又过上了两地分离的日子,但他笑言已把这里当成另一个家,而且和很多岛民成为了知心朋友,日子过得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