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燊:
“持躬清介,矢志匡时”的
不平凡一生
■苏尔胜
“西河河水清幽幽,不及太和一壶酒”。此“太和”即“太和酒坊”,是清代瑞安的一家酒坊商号,设在现在的玉海中心小学校舍所在之处。清咸丰年间(1851—1861),许培基在瑞安城内临西河渔篁街创办了太和酿酒坊。他是一位儒商,经营有方,管理有序,家庭很快殷富起来。他的儿子许黼宸(1855—1902)则把太和酿酒坊的事业进一步推向辉煌。
许黼宸,字祝酉(卣),或称竹友,清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为人善良,不争名夺利、热心公益事业,以学行闻于时,曾被孙锵鸣聘为孙家塾师,为孙诒钧等诸子授教。他育子六人,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眼见清廷腐败,科考衰落,又受西学东渐和实业救国思潮影响,临终前嘱咐夫人:除长子许伯寅遵“父母在,不远游”家规在家侍奉父母,让其他儿子出洋留学,以应时需。夫人遂不惜家财,让许璇、许燊、许铸、许壬、许徵等五子东渡日本求学,这是瑞安当时少见的开明家族。许氏昆仲果然不负父母期望,学成归国后,在各自的领域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我国近代的民主革命和科教事业的发展中留下了厚重的一笔,被邑人称之为“太和五杰”。
许燊,字达夫,清光绪五年(1879)生于瑞安城关渔篁街赫赫有名的“许太和”酿造坊,是许“太和”六兄弟的老三。1902年毕业于瑞安普通学堂(瑞中前身)。1903年,24岁的许燊先其兄许璇赴日本留学,入日本弘文书院,后又在日本东京明治大学攻读法政学。留日期间,他结识了著名的民主革命家黄兴,并与其结为挚友。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在日本成立中国同盟会。作为黄兴的亲密挚友,许燊积极响应,成为最早加入同盟会的瑞安人。从此,他追随孙中山先生,致力于民主革命运动。与此同时,他与沈钧儒、于右任、张静江、褚辅成等人结为同盟。1908年结束学业归国后,他与瑞安人虞廷恺等一同应聘就任浙江法政学校教员,与陈叔通、王家襄等日后政要成为同事。他奉同盟会之命,在江浙地区的青年学生中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辛亥革命后,许燊当选临时省议会议员,继而加入由中国同盟会改组的中国国民党。1913年,与沈钧儒、于右任、张静江、褚辅成等人当选为中华民国首届国会参议院议员。他和沈钧儒为日本明治大学法政专业毕业生,理所当然参与了民国初期有关法律、法规和政令的制订和审议工作,为我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基础。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刺杀,国民党人即酝酿“二次革命”。至9月,历时两个月的“二次革命”失败,许燊等国民党籍国会议员被袁世凯下令取消议员资格,只得避居上海。1915年底,袁世凯复辟帝制,许燊即响应孙中山、黄兴的号召,积极参加护国讨袁斗争,协助黄兴策划南京独立。1916年6月袁世凯死去,民国政府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第一届国会,许燊回到北京复任国会参议院议员,和褚辅成等为立法和国家重大事项审议工作尽力尽责。1917年发生“府院之争”及“张勋复辟”事件,国会再次被解散,孙中山南下广州组织“护法国会”和护法军政府,许燊留沪策动浙军响应护法,并出任护法国会参议院议员。1921年5月,许燊与褚辅成等组织全浙公会,积极倡导浙江自治。1922年第二次恢复国会时,许燊再任参议院议员。
1923年,军阀曹锟为圆总统梦,不惜花费千万银票活动国会议员。但凡议员投其一票便能得5000大洋,出席一次选举预备会也能领200元出席费,对于出力大的,则另行犒赏。但许燊对银票不屑一顾,不但拒不参加总统选举会及相关活动,而且南下广州参与孙中山发起的讨伐曹(锟)和贿选国会的运动,凛然正气由此可见。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许燊淡出政坛,以元老身份和沈钧儒一同寓居上海,热心社会工作。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浙江省长夏超宣布“浙江自主”,许燊等呼吁“浙人治浙”,暗中支持他脱离孙传芳军阀集团。夏超失败后,他和蒋尊簋、褚辅成等全浙公会董事联合各方士绅开展和平运动,密约浙军班师回浙,积极策动浙军配合北伐军赶走军阀势力。孙传芳心腹孟昭月部入浙镇压,通缉蒋尊簋、褚辅成、许燊等70多名浙省自治领袖人物。许燊等人毫不畏惧,加紧开展策反活动,终于成功说服周凤岐、陈仪所部加入国民革命军,在浙江人民支持下和北伐国民革命军一起成功驱除了军阀孙传芳、张宗昌在浙江的残余势力,结束了北洋军阀对浙江的统治。作为国民党元老,许燊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9年,许燊、沈钧儒等上海法科大学“闹风潮”分裂出来的部分师生联合褚辅成、章太炎等人另立新校“上海法科大学”,由章太炎和董绶经为校长,并组织了由诸辅成、沈钧儒、许燊等人组成的校董事会。1930年6月改名为“上海法学院”(1950年后并入上海财经学院),专事培养政法及财经人才,推选诸辅成为校长,聘沈钧儒为教务长。25年间,许燊参与创办的这所高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吞并中国东北,随后继续南下,强占热河、控制内蒙古,并进犯华北与上海等地,企图灭亡中国的狼子野心暴露无遗。但南京政府一味退让,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等反动政策,激起了广大国民的深深忧虑与极大愤怒。1936年5月,宋庆龄、何香凝、沈钧儒等在上海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抗日救亡活动,遭到了国民政府一些人的忌恨。沈钧儒、邹韬奋、李公朴、章乃器、王造时、沙千里、史良等七位救国会领袖于11月22日夜被捕入狱。年近花甲的许燊闻讯热血沸腾,立即加入营救运动,只身赴苏州监狱看望老友沈钧儒等七君子,并联络宋庆龄及于右任、孙科、冯玉祥等人,要求政府立即释放七君子。
1937年上海沦陷后,许燊回到瑞安,1939年出任浙江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3年9月20日在云和病逝,终年六十四岁。综观他的一生,心中似乎一直烧着一团火,一直保持着“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热情,令人敬佩。诚如国民政府“褒扬许燊令”所云:“许燊持躬清介,矢志匡时;辛亥光复,赞助实多,嗣被选为参议院议员,于讨袁护法诸役,力持正议,迭著勋猷。抗战军兴,曾膺浙江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以激发人民敌忾之忱为己任……”浙江省政府为他举行公葬,时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长张治中、浙江省主席黄绍竑等撰写了挽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