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7版:云江潮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庄稼地里
沐师恩

    庄稼地里

    沐师恩

    ■林南斌

    黄土地是一本厚重的教材,每一页都写满成长的酸甜苦辣。记忆中的黄土地,繁育着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时常见到一位双鬓斑白的老者,乐此不疲地奔波在庄稼地里,五十年如一日。

    他的名字叫王诚,是我心目中推崇备至的好老师,也是深受广大农民信赖的好朋友。他从上世纪70年代专注于棉田化学除草研究起,至1983年调入原温州农校从事农科教工作,默默奉献、辛勤耕耘了半个世纪,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学生和农技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

    记得初见王老师时,我还是一个刚进校门的“毛头小子”,空有一身抱负和满腔热情,却什么也不懂,曾给自己量身定做一幅自画像,叫“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而王老师是校内享有盛誉的高级讲师,也是温州市很有权威的植保专家。当校友贤辉将我引荐给王老师时,我竟怯生生地看着他不知所措,口不择言,幸好贤辉帮我打了圆场。

    之后我参加了一个热门的学生社团——植保协会,王老师恰好是该协会指导老师。我当时个子小,又长得很瘦弱,看上去弱不禁风,于是许多老师和同学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我,觉得我与这个跟农药、老鼠药、除草剂打交道的专业格格不入,一定会半途而废,做了“逃兵”的。而王老师格外信任我,不厌其烦地鼓励,循循善诱地教导,对我青睐有加。怕我听不懂,他总是逐字逐句地重复一遍,直到我点头称是为止。现在想来,老师也许是看中我农村出身,肯吃苦、有耐力的优点,所以就倾囊相授。虽然,我参加工作后走上了截然不同的行政岗位,但王老师当年传授的专业知识让我受益终生。

    学校附近有一块庄稼地,是学校的教学实践基地。虽然不大,却是我四年校园生活中去得最多、待得最久的乐园。在这里,各种农作物应有尽有,枝繁叶茂,鸟语花香,也是情侣们卿卿我我的好去处。也正是这里,王老师手把手地教会我病虫害识别、农药配比、喷雾器使用和老鼠药配制等技能。有一次,我把一台手动式喷雾器大卸八块,看着五花八门的零件手忙脚乱,刚好王老师路过,微笑着在空中比划了几下,我顿时恍然大悟,从此便掌握了喷雾器修理的小窍门。不久后,我在王老师推荐下,当选为植保协会理事长,并带领协会逐步发展壮大,直到毕业。

    王老师在植保研究领域有很深的造诣。除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外,其科研成果在省内甚至国内都有一定影响力。曾经承担新疆喀什地区科委和温州市科委下达的数项科研项目,分获温州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他笔耕不辍,撰写了近60篇科研论文,刊登于《中国棉花》《植物保护》《长江蔬菜》等杂志;同时,编写了《气象与蔬菜的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浙南果树病虫害防治实用技术》等科技书籍10余本,成为农业科普畅销书。

    王老师退休之后,一直被温州市政府副食品办公室聘请为蔬菜流动医院院长、温州农网首席农业专家,被马屿镇庄稼医院聘为首席植物医生等,继续发挥着余热。他不顾年事已高,经常跑田头、钻大棚、访农户、查虫情、开处方,向广大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讲解蔬菜新品种栽培及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也像当年教导我们一样孜孜不倦,不遗余力。

    前段时间,他将一本最近编写的科普书籍——《蔬菜农事》赠送给我,并在书的扉页亲笔写上:“酒中情,书中情,赠书更知师生友情。”透过书本,我仿佛看到他慈祥的脸庞和期许的目光。此时此刻,我的脑海中浮现一幕我去马屿庄稼医院探望他时的情景,那时年近八旬的他,清晰地回忆起当年我的毕业论文——《早瓜灵对丝瓜座果率的影响》。这篇论文是在王老师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曾被学校评为优秀论文,后来还被省级有关专家所采用。

    写到此处,夜幕已渐渐降临,天边忽然亮起一颗璀璨的星星。我想,也许它就是一直为我照亮、陪伴我勇往直前的“启明星”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活力塘下
   第00004版:百姓事
   第00005版:聚焦点
   第00006版:玉海楼
   第00007版:云江潮
   第00008版:财富榜
余音绕梁
情怀悠悠
庄稼地里
沐师恩
栀子花香
瑞安日报 云江潮 00007 庄稼地里
沐师恩
2020-6-3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