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木冈日记里的瑞安方言(一)
■林祝兴
近读《张木冈日记》(中华书局2019年10月出版,全十册),带着好奇走进这位生活在清末至民国时期瑞安士人的日常生活。半文半白的文字读来别具韵味;夹杂其中的瑞安方言,更引起笔者兴趣,忍不住边读边摘录,几周下来,收获颇丰。
张木冈(1860-1942),字震轩,瑞安汀田人。他出身书香门第,早年参加科举,后以教书为业。从清末至民国,教书生涯长达50余年。历任瑞安中学堂、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堂(温州中学前身)、省立第十师范学堂、瓯海公学等学校文史教员,桃李遍天下。其间与孙诒让、朱自清、周予同均有交往;词学家夏承焘、戏曲学家王季思等出自其门下。张木冈遗留的日记,时间始于光绪十四年(1888),止于1942年,共计54年;内容从国家大事到家庭柴米油盐,覆盖面很广,是这一历史时期瑞安乃至温州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翔实记录。
笔者重点摘录了19世纪末张木冈日记里的方言词语。这些原汁原味的方言词语,经过一百多年岁月淘洗,大部分仍存活于当今瑞安方言里,但也有少量已退出日常用语,可能令年轻人不知所云了。笔者作为以瑞安方言为母语的“60后”,读到这些熟悉的方言,常有恍然大悟之感。现将其加以整理、注释,与同好者分享。
一、风土人情
【鲎】彩虹。宋·戴侗《六书故》:“越人谓虹为鲎。”日记原文:“是日天上挂鲎”,“忽天挂鲎橛”。“鲎橛”指很短的彩虹。
【上河】夏天的热雷雨。往往下得很急,导致小河水位迅速上涨。原文:“未刻有上河雨。”据笔者平时读书看报所见,目前“上河”一词写法颇多,有酿禾、潒河、潒雨、旸雨、阳雨等,有的明显不符“上河”口语发音。笔者赞同张木冈的“上河”。
【汏浪】晴天忽转阵雨,或一阵阳光一阵雨。原文:“下午有汏浪雨”,“是数日有汏浪雨”。瑞安有句俗语形象地描述了汏浪天气对农户的影响:“汏浪汏,有米唔冇柴;汏浪天,有谷晒弗坚。”
【秋霖】秋季的连绵阵雨。原文:“时秋霖时候,忽大雨滂沱。”
【风痴】台风,亦可写作“风飔”。原文:(张木冈在杭州给其父写的信)“未知本地各处有风痴否?”
【风报】突然刮起大风。原文:“是晚二鼓后有风报。”
【衔山】形容太阳快要落山。原文:“舟抵家夕阳已衔山矣”,“日甫衔山,已抵家门”。“衔山”一词颇有诗意,却是方言口语;笔者祖母不识一字,“太阳衔山”是其日常用语。
【拜真】除夕晚悬挂祖先真容,像前案桌置糕点、干果供奉;此后数日,家人及前来拜年的亲友要在像前点香礼拜,称为拜真。日记原文:“(除夕)灯下检各祖先真容供设西厅”,“(正月初三)早晨买舟上城至岳母处贺年,先到林宅拜真,续过李宅三房拜真贺年。”
【圆真】正月初四五,收起祖先真容,撤下供品,拜真结束,称为圆真。当日,一家人(或邀亲房一起)吃圆真酒。日记原文:“(正月初四)午刻设筵二席,为各先灵圆真,并请五房内诸昆仲午宴”,“(正月初五)晚同家君至博如叔处吃圆真酒”。
【新春】即立春。俗语有“新春大如年”之说。原文:(正月初九)“诸位客均以明日是新春节,坚欲回去,因勉留午饭。”
【 春】(“ 音燂”-日记原注)迎春风俗,亦写作“燂春”。在立春日,于天井或阶前燃烧香樟枝叶和干柴,以祈全年平安发财。日记原文:“巳初刻立春,各家均以樟木枝束柴焚之,俗名 春。”
【发兴】开始,首次。比如,雇请的匠人开始上门做工,婴儿首次去外婆家,都可称发兴。原文:“是日正弟老司来到西厅发兴髹漆。”
【发市】开始做买卖,或一天里第一次成交。原文:“下午粜谷发市,计收红洋六元。”该词在古典小说里多见。
【会市】农村传统集市,地点、日期固定,通常每年一次。原文:“是日塘川地方迎神会市。”
【送节】清明、重五、中秋等节日将至,向亲戚(主要是翁婿两家之间)送礼物。下辈送上辈又称“望节”(“望”方言音“牧”)。原文:(中秋节前)“是日(去)邑城送节。”
【打纸】用专用印模在空白冥纸上敲出铜钱印痕,用于祭祀祖先。原文:(中元节前)“付打纸人工钱米四升,申钱四十八文。”
【炮上】爆竹,通常写作“炮仗”(此处“仗”白读“上”)。原文:“付李永昌炮上店账英洋一元。”
【扼粽】包粽子。原文:“付扼粽嫂工钱一百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