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题名”那些事儿
■郑育友
在高考录取之际,莘莘学子将陆续收到“金榜题名”的喜信。值此,我想起了旧时城乡考生在录取前后那些所闻。
俗话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考取功名,古人谓之“金榜题名”。所以说,考取功名是寒窗苦读书生的期盼。
瑞安,文风昌盛,文化名人辈出。翻阅瑞安科举历史,自隋大业三年(607)到清宣统二年(1910),在这1300多年间的科举考试中,瑞安曾出过状元:徐奭(后归属泰顺)、木待问、周坦、王汝嘉、徐铎及洋状元项骧;考取进士的则多达356名。由此可见,瑞安不愧于“东南小邹鲁”。
下面,是我对于瑞安旧时科举考试前后的一些所闻。
考前祈求“文昌君”
文昌一阁冠崇冈,
旧是西园翰墨场。
太息桂宫沦浩劫,
读书声杳白云乡。
这是清代诗人王润生描写有关 “文昌君”的诗。
瑞安文昌阁建于拱瑞山上,拱瑞山位在温瑞塘河中央。举头远眺,它像一颗珍珠镶嵌在玉带上,又似山水盆景。
拱瑞山上的文昌阁,昭示了瑞安千年古县的文脉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每年科举考试前夕,前去朝拜的人络绎不绝,文昌阁香火十分旺盛,家长带子孙在文昌君前顶礼跪拜。
旧时,不但瑞安城底学子有拜文昌君习俗,湖岭山区也有此俗。传说,湖屿桥村黄宅老学究黄绍娄,因在安徽歙县任过县令,故老乡尊称他为黄老爷。他告老还乡荣归故里,他的入室弟子孙希旦得中探花后,为答谢黄老爷教诲之恩,在黄先生故乡——湖岭湖屿桥老街西首三十二溪北岸,建造一座青瓦飞檐,气宇轩昂的八角亭,并在亭内一楼设“天香书院”,专供山区孩子读书(由黄绍娄执教)。孙希旦 还在亭的二楼特设文昌阁,供学子祈求升学。从亭一层至二层文昌阁,其台阶共24步,寓意学子无论功名成与否,但一定要坚守二十四孝。
关于朝拜八角亭“文昌阁”的事儿,我记得较深刻是我八岁那年(1948年),堂伯父曾带着他儿子阿斌哥去八角亭二层文昌阁拜文昌君,祈求他考上瑞安中学(高中)。大伯先在香案桌炉中点燃三炷香,口中念道:“拜文昌帝君,子孙更聪明,祈福文昌帝君,仕途平步青云。”那年2月份,凑巧,阿斌哥真的考上了浙讧省立名牌中学——瑞中(高中)。
中举后祭祀“宗祠”
在祠堂,最重要的还数品质和德行,比什么都重要。所以“耕读传家,清白明世”一直都是中华氏族几千年来必须谨遵的深刻教诲。
考中后,考生除了到文昌阁还愿外,还得到祠堂祭祖。
以前,祭祀的香火味总是常年不断,长辈们在弥漫的香火中祈祷祖先保佑家族兴旺,同时也不忘教育孩子们要感恩思孝、端行修德。
听湖屿桥郑氏三房宗亲回忆说,清代,我们三房郑梦燃、郑子定二公考取邑(县)庠生时,族长公曾领他们去塘栋头“郑氏宗祠”拜祭列祖列宗。族长领读,学子跟念:“子孙祭祖,恩情悠悠。藤蔓千里,皆出一源。家国盛衰,匹夫有责。政通人和,合族兴盛。继承祖德,耕读遗风。育人锻才,金榜题名。列宗列祖,九泉含笑。大展宏图,家国昌盛!”嗣后,族长公当众宣布,今年考上邑庠生的宗亲学子分学田三亩,种植时间三年,以资鼓励,族人予以鼓掌通过。
现湖屿桥郑氏学田虽已无,但为鼓励郑门学子学业上进,继承祖地金华浦江郑义门“耕读遗风”,自2001年起建立了“湖屿桥郑氏奖学助学基金会”,至今已有300余名大学生获得此奖,大大鼓励了他们的学习进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