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就在身边
■施正勋
或许是缘于文人的艺术塑造,或许是宣传的有意拔高,或许是早年革命样板戏的影响,人们印象中的英雄形象总是那么高尚、勇敢、无私,给我辈凡人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高不可攀。
但是年龄与阅历使我对人性有了较深刻的了解后,渐渐明白:英雄来自凡人,只不过在某些关键时刻或紧要关头,更充分地展现出人性中的慈悲、善良、勇毅、坚韧等美的品质,以自我奉献乃至牺牲,留给他人一份感动。其实,在庸常的生活中,英雄也吃饭、穿衣,七情六欲俱全,这是鲁迅先生所说过的。
今年8月15日,恰逢抗战胜利75周年纪念日。自然想起5年多来寻访过的几十位瑞籍(包括现在居住瑞安)抗战老兵。
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向全国健在的抗战老兵统一发放纪念勋章。瑞安市档案局早在2015年初就筹划与瑞安市玉海文化研究会合作,寻访瑞籍留存老兵,作口述音像文字记录,我有幸担当文字记录整理之责。
翻阅采访札记,我曾经记录过的40多位抗战老兵中,如今健在的只有14位了,他们之中年龄最大的101岁,最小的也91岁了,能行动自如的不到一半,好几位卧床难起或靠轮椅出入。
这些步态蹒跚、行动迟缓的老人,曾经是勤劳朴实的农民、学生、工匠,在中华民族遭受日寇侵略杀戮之际,凭一腔热血挺身而出,从军保家卫国,与敌人浴血奋战。这些为数不多的抗战老兵幸运地穿越炮火硝烟,穿过历史迷雾,存活至今。
据《瑞安市志》统计,瑞籍官兵在抗日战争中阵亡者有名录的总计为486名。战死者大多默默无闻,还有的连名录中也不曾记下来。
国难当头之时,为保卫国家民族,用血肉之躯与敌人拼命,无疑是英雄壮举。而我接触过的几十位老兵,言谈举止却都安详平和,除了曾经驰骋战场的经历,他们就是平凡的农民、工人、教师、职员……而几位老兵身上的伤疤,却铭记下惨酷血腥的场景。可是,一旦提起当年的战斗岁月,大多激情依旧。一个庄严而标准的军礼,每每令我肃然起敬。
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与其去观赏一些手撕鬼子、石头砸飞机的抗日神剧,倒不如带着孩子去看看这些健在的老兵。弘扬民族正气,不能凭几句豪气冲天的口号来表述,勇于担当才显英雄本色。
他们是鲜活的抗日亲历者,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却长期隐身乡野、楼丛中,很少有人知晓。听他们回顾战斗岁月,传承英雄精神,学习他们那种为了国家利益,不畏强敌,不惜流血牺牲的凛然正气,方能勇往直前,闯过难关,真正实现民族振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