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6版:云江潮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母亲的缝纫机

    母亲的缝纫机

    ■金洁

    母亲不是裁缝师傅,却跟缝纫机打了一辈子交道。

    打我记事起,母亲就拥有缝纫机,记不清是什么牌子了,只知道那是奶奶早年遗留下来的一台老式缝纫机,锈迹斑斑的机座,破旧不堪的台板,看上去很有岁月沧桑感。虽然缝纫机几近老态龙钟,母亲却视它为宝贝,特意做了个布罩子罩在机头上防止灰尘侵袭,还常常给缝纫机上油,维护工作做得挺到位。母亲没有拜过师学过艺,纯属自己无师自通成为一名蹩脚缝纫师,在那个物资奇缺的年代勉强凑合着为家人缝制简单的衣物。

    那时候,计划经济,买布需凭布票。印象中只有过年才有新衣服穿,这也是小时候的我们总盼着过年的原因。年关将近时,母亲把平常积攒下来的布票拿出来,去镇上的供销社扯来几尺洋布,给我们做新衣服。母亲自己是不会裁剪的,只好请求熟人裁缝师傅帮忙裁剪,因为乡里乡亲的,人家也都乐意挤出时间提供无偿服务,母亲便送些鸡蛋之类的东西以表谢意,然后把裁剪好的布料拿回家慢慢捣鼓,而我们的满心期待也就从那刻开始。然而,可以想见,一个从没学过裁缝手艺的农村妇女,仅凭自己的感觉摸索着缝制衣服,是一件多么费劲的事。只见母亲端坐在那台旧缝纫机前,铺开一片片布料,比划来比划去,双脚有节奏地踩动脚踏板,双手也没闲着,既要顺势推着布料往前送,又要不时腾出右手旋转几下机头右侧的手轮。有时一阵手忙脚乱之后,发现问题多多,只好及时补救,甚至拆掉重来,可母亲总是不急不躁,直到大功告成,直到穿上新衣服的我们高兴得手舞足蹈。

    比起衣服,缝制其他的小物件就容易多了,至少不用劳烦别人裁剪,比如书包、鞋垫、扎辫子的头花。

    读书得有书包,对于五个孩子上学的贫困家庭,光买书包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了减轻负担,母亲发挥自己的“特长”,用缝纫机给我们做书包。小学五年时间,我背过三个书包,都是母亲在缝纫机上一针一线缝出来的,其中一个用碎布片拼凑而成的“百粒衣书包”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多年以后,母亲就着昏暗的油灯,坐在缝纫机前,弯曲着脊背,精心缝制那个书包的情景,一直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我清楚记得,母亲把从当裁缝师傅的表哥那里要来的各色碎布头按照统一规格剪成一个个三角形,再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由多个正方形连接成书包的正面,而背面则因为布料有限,只能将就着随便拼搭在一起而无法讲究美观了。书包是单肩背带的,里面还有隔层,既漂亮又实用,看到同学背着从百货商店买的书包,我没有因为自己的书包出自母亲之手而自卑,不知是不是小小年纪的我就已理解母亲的辛苦。

    那时我们的鞋子不多,鞋垫却是必需的,经常见母亲踩着缝纫机给一家人做鞋垫,而我因为特爱长冻疮,母亲就对我的鞋垫做特殊处理——在中间加棉花,这样一来,缝纫时容易出问题,跳针、缠线、断针,母亲耐心克服困难,让我轻松享受来自脚底的温暖。

    打小我就爱臭美,喜欢在头发上搞花样,于是用色彩艳丽的花布给我做头花成了母亲的拿手好戏,以至于我在怀孕期间曾一度热切希望生个漂亮女孩,好让自己每天给她梳辫子扎头花,延续自己那份对美的追求。

    多年摸爬滚打之后,对于内裤、背心什么的,母亲也能从裁剪到成衣独当一面,至于缝缝补补改改什么的,更是成为常态化的存在,那台老古董缝纫机使用频率一直挺高的,家里时不时地洋溢着缝纫机欢乐的歌唱。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也耳濡目染,学会操控缝纫机,虽然动作生硬,但比没接触过的门外汉好得多,偶尔也能不慌不忙踩着缝纫机做出小钱包或小手帕,现在想来还挺有成就感的。

    如今,母亲已作古,那台饱经风霜的缝纫机还搁置在老家墙角,它是母亲一生辛劳的见证,也是我们最温暖的记忆。恍惚中,我似乎又听到缝纫机“哒哒哒”的声响,那声响,美妙而悠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百姓事
   第00005版:有话说
   第00006版:云江潮
   第00007版:玉海楼
   第00008版:专 刊
绿皮火车
网鱼琐记
母亲的缝纫机
瑞安日报 云江潮 00006 母亲的缝纫机 2020-9-2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