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邮电史话
■俞光
瑞安邮驿源远流长,明代姜准《岐海琐谈》卷十称,宋时温州邮驿“南路瑞安曰来安驿,平阳曰前仓驿、松山驿,皆自浙入闽之道也”。可见其时瑞安是浙闽古驿道上重要的一站,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邮是指传递官府文书、信件的机构,驿是指接待官员、宾客的机构。南朝、隋、唐、五代邮驿合一,宋、元、明邮驿分离,清又邮驿合一。清末出现同时服务官民的新式邮政,民国时诞生了瑞安电信业。
从邮驿分离到邮驿合一
宋代由于辽、金的入侵,战争频仍,邮驿亦逐渐军事化。全国邮驿管理机构由兵部掌管,邮递人员也由兵卒代替平民,朝廷将邮件文书的传递和过往官员、宾客接待从职能上完全分开,前者称“递”,后者仍谓“驿”。其职能是接待浙闽过往官员、宾客。
元、明承宋制,邮驿分开。来安驿被裁减,邮由急递铺承担。两铺间相距10里,后来沿习,“铺”成为瑞安方言中表示里程的单位。明弘治《温州府志》卷二指出,其时(1488—1505)瑞安县“府公馆二处:一在西北隅,一在东北隅。东安公馆在永丰厢”。公馆即驿,其任务是接待过往官员、宾客。府公馆接待内宾,东安公馆接待外宾。
明代瑞安邮驿最大亮点是传递文书的铺网进一步完善。明初在恢复元朝铺舍7处的基础上,随着沿海卫所的设置,在全县增设铺舍4处。明景泰四年(1453)辟瑞安至泰顺驿路。至明弘治间(1488—1505),“瑞安县铺路有三:自县前铺,一铺出小东门永丰厢,东至五都龟山;三出南门越江至飞云十六都沙园;二铺出北门出北湖至一都蛎塘。三路计二十一铺。”至万历间(1573—1620),又增设5铺,共计有总铺、马岙铺、仙居铺、寺庄铺、紫岙铺、蛎塘铺、东山铺、龟山铺、丁田铺、飞云铺、沙园铺、钱桥铺、项岙铺、五尺铺、团岙铺、石碑铺、潘山铺、戈溪铺、汪屿铺、官岩铺、大洋铺、滩伸铺、黄楼铺、龟溪铺、苔湖铺、黄山铺共26铺。配备铺司兵120名。此外,在瑞安所、海安所、沙园所各设烽堠7座。铺网及烽堠的建设,较好地适应全县文书、特别是军情的传递。
清代温州邮驿一改宋、元、明邮驿分开的做法,恢复南朝、隋、唐、五代邮驿合一的传统,邮传机构统称驿站,内置铺司兵,从事官方文书的传递和过往官员、宾客接待。清乾隆、嘉庆间,瑞安县铺路调整为两路,一路北行通往府城永嘉县界:新塍铺、岑崎铺、龟山铺、仙岩铺、帆游铺,计5铺;一路南行通往平阳县界、东南达沙园所界、西南至泰顺县界:沙园铺、钱桥铺、项岙铺、五尺铺、团岙铺、石碑铺、潘山铺、戈溪铺、汪屿铺、官岩铺、大洋铺、滩伸铺、黄楼铺、龟溪铺、苔湖铺、黄山铺,凡16铺,加上总铺、飞云铺,所以清嘉庆《瑞安县志》卷二称,“为二十三铺,共铺司兵七十六名。分南北二路,以县前总铺及飞云铺为最要”,分别比明弘治时26个铺和120名铺司兵减少11.5%和36.7%,不仅精简了机构,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开支,减轻了百姓负担。
民信局及新式邮政的出现
清时瑞安邮驿最可喜的进步,是清末民信局及新式邮政的出现。新式邮政与旧时邮驿的区别在于服务对象由专事官府转向官民结合。当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之间的业务联系和资金汇兑日益频繁,普通百姓对内外信息的交流也很迫切,旧式邮驿制度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需要,民信局和新式邮政应运而生。清光绪十五年(1889),瑞安创办协兴民信局。通邮地点为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金华、温州、平阳等27处。光绪二十八年,又创办福润民信局。民信局是民间自发组织的通讯机构,服务对象主要是商人和其他普通百姓,其总局设在宁波,集体运作,收费标准相同,每年年终按收成分配利润。据李明良《瓯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记载,邮资在到达地收取,费率如下:往来上海,每信100文,信多则70文;往来宁波,每信70文,信多则50文。信内有提货单者,往上述两地收200文;信内有银行支票、钞票或硬币时,按所邮寄总额的1.5%至3.5%收费,包裹邮资按大小收30文至500文。后邮路和收费标准又增加往天津每信200文,往北京每信400文。寄钱往宁波,每100元收制钱300文至500文;寄上海,每100元收制钱600文至800文;邮资可由寄信人或收信人支付,但寄信人必须在信封上写明。由于民信局寄资低廉、经营灵活、包封得法、服务周到,赢得信誉,包揽了民间绝大部分往来通邮地点的信、物、款寄递业务。
1902年温州邮局成立,承担公私函件及汇款等业务。次年8月31日,设立瑞安邮政支局,局址在县城浦后街。瑞安邮政支局业务快速发展,办理信函、包裹、汇兑。瑞安出现官办邮局和民信局并存的局面。1910年,我国收回邮政主权,成立邮政总局。次年,瑞安邮政支局迁址至县前街,后又设立莘塍、双穗场、大峃邮政代办所。1913年,北洋政府宣告撤销全国驿站,其接待官员、宾客的功能移交给新式旅社。从此,瑞安邮驿走完了一千多年漫长而曲折的历程,而瑞安邮政则以崭新的面貌登上瑞安的历史舞台。由于官办邮局的垄断性,瑞安官办邮局业务不断扩大,民信局无力竞争。1935年,协兴、福润民信局相继关闭,于是出现了瑞安官办邮局一枝独秀的局面。
瑞安电信的诞生
1941年、1942年、1945年,日军4次侵占瑞安县城,瑞安邮局两次遭到洗劫,先后迁至大峃、仙降区的宝峰、高旺、垟头等地,仍组织收发、投递和转运邮件。日军撤退后邮局返城。1947年1月至3月,月均出口函件2.6万件,全年收寄包裹0.066万件。1949年5月,瑞安邮局职员8人,下辖代办所18个,省内邮路3条(瑞温、瑞平、瑞文),自办农村投递邮路1条,委托办理农村投递邮路8条。
民国时期瑞安邮电最重要的成绩是电信的诞生。据《瑞安市邮电志》记载, 1926年,永嘉商办东瓯电话公司架通永嘉至瑞安的电话线,供军队使用。次年,瑞安曾尧夫倡设东瓯电话公司瑞安支店,店址在瑞安县城浦后街,瑞安电信业由此诞生。该店利用军队废弃的杆线,置磁石交换机50门一部,实通用户10余户,与永嘉东瓯电话公司用户免费通话。年内改名“东瓯电话公司瑞安分公司”。
1933年,浙江省电话局架通温州至瑞安至平阳的电话线,8月,成立浙江瑞安电话支局,隶属浙江省电话局,地址在瑞安县城大沙堤。该年长话2.54万份。次年5月,东瓯电话公司瑞安分公司(其时用户已有36户)并入,改名瑞安城镇电话局(后称瑞安电话局),局址迁至浦后街,实行长途、市话合一。1936年10月,局内磁石交换机扩容为55门,实通用户52户,辖仙降、陶山、沙垟、潮基、湖屿桥、呈店、马屿、平阳坑、营前、河口堂、莘塍、塘下、帆游、峃口、大峃、珊溪、玉壶等乡村电话代办所。
与此同时,1933年12月23日,成立瑞安电报支局,隶属于交通部,地址在瑞安县城八角桥,后迁东大街杨宅巷。次年5月,改称瑞安报话营业处,又改为瑞安电报局。1935年7月,瑞安邮局迁入合址营业。1942年,瑞安电报局有瑞安至永嘉、瑞安至古鳌头(今鳌江)、瑞安至景宁3条报路,可与上述地方通电报。
1943年2月1日,瑞安电报局与瑞安电话局合并为瑞安电信局,隶属于交通部。职员9人,局址在县城市心街58号,下设长话代办处14处。次年,因日军侵犯县城,瑞安电信局迁至城郊陈龙庙(今后垟)。该年9月至11月,月均电报0.39万份。1945年,又迁至仙降区,全局上下抢运器材、架设话线,努力保持军事通讯畅通。
由于战时的需要,1934年4月1日,瑞安县政府内设立浙江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通讯队瑞安分台(无线电台)。1944年,瑞安分台有官兵6人,设有再生式三灯收报机及双回路发报机各1台,通报地点为云和、碧湖、龙泉、永嘉、平阳、乐清、玉环等县。1943年7月1日,瑞安县政府还内设通讯队,次年1月1日改名瑞安县乡村电话管理所,员工11人,置有西门子磁石交换机20门1台,接转县机关及各区公所的电话。
1951年9月1日,瑞安县邮局、瑞安县电信局合并,成立瑞安县邮电局,局址在市心街58号,分设邮政、电信两组,员工23人。该年全局函件14.2万件,包裹0.22万件,电报0.46万份,长话0.57万份,市话40户,农话6户。1953年6月1日,瑞安县乡村电话管理所并入瑞安县邮电局,迁址今解放中路215号,瑞安邮电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