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6版:玉海楼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无标题

    陶山作为千年古镇,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古道、古桥、古树。

    永安桥位于陶山镇陶北村沙门溪。因为是十孔石梁桥,所以民间称它为“十间桥”,该桥长42.8米,宽1.76米,每排用三条方形石柱构筑,上横一条锁柱石,再铺设五条石板。远看,它就像一条巨龙横贯在沙门溪上。民间传说,永安桥在民国之前,就已建造,因溪流湍急,屡建屡塌,前后一共三次。

    原来,这是一座有故事的桥,主人公是福泉寺的慧明法师与山坑口的沈瑞琴。某年,慧明法师为方便山区百姓出行,决定造一座石梁桥。因福泉寺离山脚很远,就让朋友沈瑞琴来监工。请来的老司没说的,他们日夜赶工,忙了三个多月,一座漂亮的石桥就被搭起来了,慧明法师取桥名为“普渡桥”。哪知第二年夏天,一场大暴雨就把石桥冲塌了。五十条长长的桥板断得七零八落,散在溪滩上。沈瑞琴薄有资产,为人仗义,见慧明法师已拿不出工钱,为方便山民,他卖了二十亩良田,决定继续造桥。这次他接受教训,加宽加厚了桥板,以增加桥的重量,这样就不容易被水冲走了。桥造好后,仍叫“普渡桥”。次年夏天,一场山洪又把桥给冲垮了。这当头一棒,把沈瑞琴打懵了。但沈瑞琴就是有一股牛劲,他决定第三次造桥。这次,他卖了山下最好的三十亩良田,带着老司察看了周边的老桥,发现这些牢固的桥梁,在桥墩的两边都支着一根条石,这样就能加固桥墩,分流水流冲击力。沈瑞琴想,沙门溪水流湍急,冲力大,应该在桥墩的两面加筑条石,于是重新设计图样。1915年,石桥将要竣工时,沈瑞琴请慧明法师为新桥题字。慧明法师想,新桥应该有个新桥名,就写下“仙门永安桥民国四年建造”11个大字,刻在正当中桥板上。

    这个故事,是林成植先生告诉我的,他说,为考证真伪,还特意去山坑口查了族谱,沈瑞琴确有其人。

    三次造桥,一点都不复杂,但是他们疏财仗义的善心,以及淳朴的个性,在造桥过程中表露无遗。这个故事,也让我们知道,像铺桥造路这样的大事,在古代,都是由本土的乡贤牵头建设的。这让我们增加了对先贤的敬仰。

    永安桥的南岸,有一座贞白寺。贞白寺,纪念的是南朝梁时著名道士陶弘景,他曾在陶山修炼三年。据嘉庆《瑞安县志》载:“贞白院,在陶山仙门。”这个“仙”也跟陶弘景有关。只是现在改称沙门了。乾隆时期,陶山的著名文人郁豫,善诗能文,写有一首《秋过贞白寺有感》:“怊怅曾游地,兹来兴不同。剧谈无老宿,独立吊秋风。狼藉残经在,凄凉往事空。一声孤鹤唳,何处觅陶公。”这是一个清幽的寺院,可惜四十年前就被拆建成水电站办公楼了。

    我们把车停在沙门溪滩上,慢慢走过长长的永安桥,对岸就是新建的马鞍山水电站。山坡上那一大片笔直的细叶桉树,郁郁葱葱地挺立在秋风中,风姿绰约,特别漂亮。再过去一点,是一个建在溪涧中的游泳池。我们沿着溪流往上,那溪涧里一块块大石头,有的像牛屁股,有的像龟背,颇为奇特。郁豫还有五绝《仙溪晚钓》:“仙溪环浅碧,向夕坐投竿。未计鱼终得,思同濠上观。”写的就是此溪。有五律《仙门村即目》:“仙门古邨落,两岸聚人家。茆屋多云绕,松阴夹迳斜。山晴浮翠霭,溪碧涨寒沙。此地真幽静,行行兴亦赊。”写的就是周边的山景。沙门山上,过去有七八个村落,村民到陶山,必经此桥。现在村落搬迁,沙门溪又时常处于断流状态,就有人把永安桥周边的溪床,浇成了水泥地,成了停车场。作家曹凌云游过此地后,在文章里说:“这不免让我有些黯然神伤,我多么希望这深长的溪滩能处于涨水的状态,让永安桥重回昔日的时光。”

    可惜,时光已经回不去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百姓事
   第00005版:榕树谭
   第00006版:玉海楼
   第00007版:广告
   第00008版:家周刊
民建瑞安基层组织创始人往事
永安桥,一座民国慈善桥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06 无标题 2020-12-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