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了,也许能有更仔细地看风景的机会,但也许也令人身陷其中,无法自拔。保持应保持的距离,只需静观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距离也会带来不一样的感触。
距离解决问题。莫道如今的邻里疏远,殊不知古时挨得太近,邻里有过多少争吵。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吴家建房,想占院间的小路,双方争执不下,张家一气之下写信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回道:“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中人深感愧疚,让出三尺,吴家也为其所动,亦让三尺。可见,让出一步,留下距离,距离并不会带来生疏,反而留下了一段佳话。保持距离,让这六尺生出无限温暖,解决土地纠纷。
距离带来回旋的余地。由于博古等人“左”的错误,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面对国民党的围剿,不得已开始了长征,暂避锋芒,拉开距离,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皆是用了地理的距离和军阀间人心的距离。这段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创造了距离,带来了回旋的余地,为红军最后的胜利埋下伏笔。
距离创建了新的视角。“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应保持距离,才能用客观冷静的视角去观察,去评判。若走得太近也许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距离好比调焦,不往后退些,永远拍不到清晰的照片,也永远认不清事物的本质。
保持应保持的距离,不是袖手旁观,而是跳出格局,保持清醒的方法。为自己留下余地,剪断与世俗问题纠纷。五柳先生与世俗保持了距离,抵达了自己内心的清幽;桃花源的人与外界保持了距离,自由自在其乐融融;玉麒麟和及时雨保持了距离,从而避免卷入梁山内部的权利之争。
无疑,我们也应学会保持距离,就像拔炭应用火钳,防疫应戴口罩,留出距离,保持距离,才会游刃有余,不慌不忙。
(指导老师:卢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