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5版:百姓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光清: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扫一扫,看视频

    ■记者 蔡玲玲

    4月30日,第二届中国长三角微电影大赛“金茉莉奖”颁奖盛典在江苏盐城举行,瑞安微电影《红色旗袍》获最佳作品奖,该剧编剧刘光清获最佳编剧奖。

    头戴网球帽,上身一件蓝色外套,胸前挂着一条银色项链,一副嘻哈的样子,记者差点认不出眼前这位装扮潮流的人就是瑞安市影视家协会主席刘光清,根本看不出他已50岁出头。

    在我市,比刘光清这个名字更有名气的是他的笔名“江海”。他的散文、小说、剧本等,均以“江海”落款,见诸各大报刊或影视剧本的领奖台。“您为什么取笔名‘江海’?”记者问。“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刘光清说,这是一种胸怀。用比较时髦的话来说,他是一位“斜杠中年”(“斜杠”,指不止从事一种工作的人,他们会用斜杠来区分不同身份)。他有很多身份,影视公司合伙人、作家、编剧、导演、制片人。在他的“江海”里,藏着他丰富的人生阅历。

    文学青年一身壮胆,不惧社会闯荡

    1967年,刘光清出生于塘下镇鲍五村,母亲是村里的妇女主任,父亲是一位勤快的农民。可是刘光清偏偏爱上了文学,自小学开始,他的作文经常是班级里的“范文”,被老师展览在黑板上。1982年,在他念高中时,就开始创作小说,曾将小说寄到《萌芽》等全国知名文学杂志。虽然被退稿了,但并没有浇灭他继续创作的热情。

    1985年,刘光清在鲍田一所小学代课,写了一篇寓言《书架上的哭声》寄到《温州日报》。让他意外的是,这篇寓言见报了,报社还给他寄来5元稿费。这激发了刘光清的创作欲望,推动了他走上文学道路。1989年,他以“江海”为笔名,共写了180多篇短文刊登在国内各种报刊,还成了《温州日报》特约通讯员。慢慢地,“江海”在圈子里小有名气。

    刘光清的骨子里,有着温州人典型的大胆、创新、机灵基因。一边是文学梦,一边要在现实中扎根生存,他曾去哥哥的皮鞋作坊里学做皮鞋,并当“包工头”去大厂包揽业务;他还做过村里的编织袋销售业务员,跟山东厂家一口气拿下数万元订单……

    1992年,他进入塘下镇司法所工作,协助工作人员调解纠纷,解决各种问题。刘光清说,这期间的工作经历锻炼了自己策划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学摄像剪辑,入电视台积累经验

    1995年,刘光清进入瑞安电视台工作,被分配到专题部,负责《云江潮》版块的策划、采访、写稿。此时的他,对摄像、剪辑、画面语言等还一无所知。

    有一次,在外采访,负责摄像的同事让他帮忙去摄像包里找电池。刘光清在包里掏了半天也找不到。实际上,包里那块方正的物体就是摄像机里的电池,不是生活里常见的圆柱形。刘光清感觉这电池像“砖块”一样,狠狠“拍”了他一巴掌。从此,他下定决心,要学摄像自己拍、学会剪辑自己做后期。

    1997年,央视三套开始播出电视散文。刘光清对这种全新的电视栏目形式很感兴趣,向台里提出要拍电视散文的想法,却被领导一口否决:“我们只是一个县级电视台,哪能做得出电视散文?”刘光清不死心,以自己写的散文《童年的风筝》为文字素材,找了办企业的朋友当赞助商,再拉上朋友的孩子当模特,自己一手策划编导、拍摄剪辑后,瑞安电视台出了首个电视散文片。

    《童年的风筝》让台里领导大吃一惊,和央视相比,虽然粗糙了些,但也是有模有样。 这个片子让台里领导接纳了刘光清的想法,开创电视散文栏目,取名《江海流韵》。这是瑞安电视台首次以人名命名版块栏目。

    后来,刘光清创作了不少优秀的电视散文输送到上级电视台。其中,《不屈的土地》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1999年,刘光清从瑞安电视台辞职,来到温州一家影视公司打拼。他大胆建议并策划了《空中看温州》的纪录片,与温州市委宣传部合作,租用直升飞机,请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专业人员参与摄制;为了让外来务工者更好地融入温州,他以策划、编剧的身份制作了上下集电视宣教片《走进第二故乡》;他还参与了第22届省运动会开幕式的策划。

    2013年,空闲下来的刘光清,坐在电脑前敲出了18万字的长篇小说《温州兄弟》,讲述了金融危机下,数位温州民营企业老板抱团走出低谷的故事。小说在网络平台上连载了不到三分之一,上海作家协会俱乐部打来电话说要购买版权,一家影视公司也打电话过来希望将小说改编电影剧本。虽然最终两笔买卖都没有成交,却将刘光清推进了拍电影的门槛。

    真正走入影视行业,拿奖拿到“手软”

    2015年的一天,刘光清在长途大巴上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称他的电影剧本《绝不认输》获得第五届重庆电影剧本征集一等奖,奖金5万元。

    刘光清差点以为这是诈骗电话,但他很快想起来,去年他把自己的长篇小说《温州兄弟》改编成电影剧本《绝不认输》,并将剧本投到了重庆一个征集剧本的平台。

    同年,他编剧的第一个微电影《浪尖上的诚信》获得温州诚信主题微电影大赛一等奖,《爸爸的脚步》获清廉瑞安微视频大赛第一名。接踵而来的奖项,再次点燃了刘光清的信心。为了弥补专业的不足,他报名参加北京电影学院举办的全国青年编剧培训,跑剧组参观学习。

    即便是微电影,刘光清也执行高标准要求,每一个细节都斤斤计较。2016年,他编剧的微电影《老山林的呼唤》、《我和健康撞了一回腰》分别获国家林业局十佳影片、浙江省卫计系统健康示范宣传片称号;2017年,编剧并导演的微电影《无悔的选择》获第五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好作品奖;2018年微电影《爱在烧 艾无惧》获第六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好作品奖,《红色旗袍》获第四届曹禺杯全国剧本征集小品小戏类优秀剧本奖;2019年,编剧的电影《陈传水的军令状》在央视播出并成为脱贫攻坚央视推荐优秀影片。同年,他负责制片的微电影《咱们村的文化礼堂》获第七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最佳作品奖、第四届美丽乡村国际微电影节最佳作品奖、第四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电影优秀作品奖。

    2020年,他编剧并联合导演的抗疫微电影《逆行》先后获得第八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抗疫单元最佳作品奖、第五届浙江微电影艺术节大爱无疆单元十佳作品奖;微电影剧本《妈妈的味道》入选央视频“大爱无疆”剧本大纲征集活动,并获中国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电影家协会扶持投入拍摄,今年3月微电影《妈妈的味道》在央视频播出。

    目前,刘光清与瑞籍知名编剧王强合作编剧的微电影《驮山红》已经开拍,献礼建党100周年,还有一部根据瑞安真实案件改编的主旋律电影《女援助律师》也正在筹备中。

    拿了这么多的奖项,刘光清说:“无论编剧或导演、制片,我们不只是为了赚钱,而是真正将它们作为艺术作品来‘雕琢’,然后拿出来在全国比一比,让他们看看,我们瑞安人做影视也很可以!”

    人物名片

    刘光清,笔名江海,1967年出生,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温州电影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温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瑞安市影视家协会主席。自幼爱好文学,至今已公开发表文字300万多字,著有散文集《送你一枚青橄榄》《数点星星》、长篇小说《温州兄弟》、小说集《拐弯的梦》。热衷于影视文学创作,尤其是微电影创作,佳作迭出,屡次获奖。影视代表作:《绝不认输》《陈传水的军令状》《别想让我放手》《来不及娶你》《红色旗袍》《妈妈的味道》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活力塘下
   第00003版:瑞安工会
   第00004版:阳光卫生
   第00005版:百姓事
   第00006版:最新闻
   第00007版:学周刊
   第00008版:专 刊
一学生网络诈骗11余万被判刑
刘光清: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暮春时节
晴雨切换频繁
瑞安日报 百姓事 00005 刘光清: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021-5-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