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3版:云江潮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母亲的节日情结

    ■陈锦杰

    老母亲是一位数着老黄历过日子的农村妇人,像大多数年龄相仿的农村妇女一样,说不上有一点点的生活情调,却在一年四季八节里有着浓浓的节日情结。我小时候脑子里所有对中国传统佳节的印象都来自母亲精心准备的节日美食。

    过年吃的年糕是年前要准备好的。捣年糕是父亲的活儿,但烧年糕吃就是母亲的事了。年前年后的早餐似乎都是年糕,但母亲会变着花样,有时球菜烧年糕,有时鸡蛋炒年糕,有时猪油煎年糕,有时年糕醮红糖……奇怪的是这样也吃不腻,反而嚼着嚼着就慢慢嚼出了年味。在我家,新年第一天早餐是一定要吃年糕的,而且非是年糕醮红糖不可。母亲说,第一天代表一整年的运气,年糕醮红糖,年年盼高,整年甜美。老天爷也总眷顾虔诚的生活信徒,在父母的辛勤劳动下,日子过得一年好似一年。

    清明还没到,早早就已吃上了母亲做的白色清明饼(我们当地叫“麻糍”)。清明饼的皮儿并无特色,糯米粉配着大米粉;但馅很讲究,猪肉、香干、香菇、酸菜等炒在一起。别的料可以购买,但酸菜必须是母亲自己腌制。她老早就算着清明的日子,把芥菜洗净,切碎,晾干,腌在一个小坛罐里。平时这小坛罐并不起眼,但有一天当母亲把它端出来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清明快要来临。等待第一锅清明饼是非常兴奋的,像等待一群一年才见一次的久违的老朋友。当听到平底锅里发出滋滋滋烧焦的响声,便迫不及待地揭开锅盖,一股雾气升腾而起,糯气焦香扑鼻而来。等雾气散开,便用筷子去夹一个个油溜溜的清明饼。这时的清明饼特别调皮,一个不留神,就会从筷子底下溜走。吃完一锅又一锅清明饼,翻过一张又一张日历册,数着一天又一天的好日子,不知不觉清明节已经到来。

    母亲包的端午粽子绝对是温州最最地道的美食。这几年老母亲一直在我家帮忙带小孩,每年端午前,她便开始坐立不安,老说要回去一趟。我猜到母亲又要回家张罗粽子,便劝道:“妈,你都这把岁数了,就别自己瞎折腾了,到外面买几个粽子吃就好!”母亲总是固执地说:“外面买的哪一样呀,自己包的粽子才地道,吃了心里踏实,何况包粽子的料老早就备好了呢!”母亲说的“料”其实就是隔年稻草烧后留下的草木灰。用白粗布包好,淋上滚烫的开水,沥出灰汤水,用于煮粽子。用灰汤水煮出来的秘制粽,色泽通透,口感细腻,保鲜期更长,既有粽叶的清香,又有糯米的甜香,还有灰汤的碱香。我知道劝不住母亲,便让母亲回去几天,当母亲回来的时候,准能带来几担(一担十个粽子)家乡味十足的灰汤粽。自从与妻子结婚以来,老丈人每年指定要母亲亲手做的灰汤粽,他说只有吃几口地道的家乡粽,才能解一解长年在外的乡愁。

    七夕的芝麻巧舌,中秋的老鸭粉干,白露的补药鸡汤,冬至的红糖麻糍……凡节日里应有的食物,母亲都精心准备,亲手制作。仿佛只有吃过一道道亲手做的食物,才算真正对得起一个个古老的传统佳节。这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情结,更是一种信仰,是一个守了农村一辈子的妇人对生活最朴素的理解。如果把一年的日子比作一条艺术品的加工流水线,那么每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道道重要的工序,只有在每一道工序上精雕细琢,才能把生活这个艺术品打磨得晶莹剔透。

    我后来发现,母亲对节日的理解并不是做一顿食物这么简单,她所理解的节日不是短暂的一天,而是前前后后的一段。年糕储存在清水里要吃上一两个月;清明饼的咸菜早两个月要腌制;灰汤让端午粽有更长的保存时间;冬至的红糖麻糍哪怕是冷了好多天,还能嚼出糯米的香甜……把美好节日拉长,过成一段一段,一段接着一段,一段还未平息,一段又来接力,生活才算有奔头,日子才会有甜头。原来母亲有如此般的生活智慧,她不辞辛劳、年复一年地制作节日的美食,是在贫困过往里对生活精致的追求,对生活中粗砺、琐碎和苦难的抗争。怪不得农村的生活如此贫乏,而母亲的一生过得如此从容有趣。

    有母亲在的节日才真真正正像个节日,不敢想象,如果哪天母亲不在我身边了,我的生活将会多么狼藉与不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云江潮
   第00004版:瑞安企业家
母亲的节日情结
门外孤独
瑞安日报 云江潮 00003 母亲的节日情结 2021-5-1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