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夫
三月到瑞安,天气已经很热,这很热也只是对我这个北方人而言。我穿着半袖衫在瑞安城走来走去,有两个人,从历史的尘埃中慢慢浮显出来,一位是清代的孙诒让,一位是当代的曾联松,两个人虽都是瑞安人,岁数上却相差69年。
我想,说到孙诒让,喜欢文字学的人可能很少有人会不知道。文字学在过去统称为“小学”,而对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应该以清代为盛。说到研究甲骨文,孙诒让可以说是开山之人。孙诒让又名德涵,字仲容,别号籀庼,一生著作多达三十多种。在经学、诸子学、文字学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有“晚清经学后殿”“朴学大师”之誉,章太炎称他为“三百年绝等双”。孙诒让的古文字研究主要在金文方面,但他又是甲骨文研究的先驱,其研究成果不容忽视。与孙诒让同时代的学者,研究金文的不乏其人,但研究甲骨文的只有孙氏。孙诒让进入甲骨文领域,就他本人来说是偶然的,但也是必然的。说必然,是由于孙氏具有极其坚实的古文字研究功底,在其晚年又恰逢甲骨的大量出土;说偶然,是他有幸获得了历史上第一部甲骨文著录著作《铁云藏龟》。在其晚年,最重要的是殷墟甲骨被发现。
光绪二十五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当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最早对有文字的甲骨作出鉴定,认为是三代古文,于是加以搜集收藏。但王懿荣不幸于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之时自杀殉国,所藏甲骨后归丹徒刘鹗,刘鹗将其所藏甲骨选拓部分编为《铁云藏龟》,于光绪二十九年出版。这是历史上第一部关于甲骨文的著作,为甲骨文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孙诒让正是在获得《铁云藏龟》之后,才开始了甲骨文的研究。他以金文和甲骨文——尤其是包含较多象形文字的甲骨文——探求汉字造字本原,以补许慎《说文解字》之不足,并据此考查汉字演变的规律。此书亦分上下二卷,列原始数名、古章原象、象形原始、古籀撰异、转注楬櫫、奇字发微、说文补阙七篇,孙氏对于金文可以说是非常熟悉的,眼光也相当敏锐。其所著的《名原》一书都是先举金文,然后再通过偏旁分析和文字形体的类比而直达甲骨文字。各篇凡涉及对甲骨文字的考释,大多数与《契文举例》是一致的,但也有新的考释,有些地方还修正了《契文举例》中的失误。孙诒让对古文字、甲骨文和文字学研究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值得注意、也是最具争议的方面,是孙氏的甲骨文字考释,虽有争议,却具有开山的意义。位于忠义街的玉海楼是孙衣言、孙诒让父子的藏书楼,孙诒让的《契文举例》就在这里写就。
从玉海楼出来,自然要去国旗教育馆看一看,其实也是想去看一看瑞安的另一个名人曾联松。说到新中国,这个人不得不提,也不可以忘记。曾联松是瑞安人,少年青年时代就读于瑞安县小学和瑞安中学,1936年考入南京大学前身的中央大学经济系,后参加抗日救亡联合会,投身革命。他的故事说传奇也不传奇——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设计者。从瑞安西山的山脚拾级而上,远远便看见一座造型独特的建筑在翠绿树林中格外醒目,建筑外围由金属网架装饰成4面飘动的五星红旗。大门上的“国旗教育馆”5个大字,均是从曾联松生前书信中挑选出来的。国旗教育馆总建筑面积2600多平方米,共4层,布展面积近2000平方米,包括序厅、国旗诞生厅、国旗知识厅、国旗荣耀厅、瑞安发展厅和附属厅等,详细介绍了国旗的诞生、国旗的制作、国旗的涵义、国旗的标准规范、国旗与天安门广场、国旗法等内容。想不到一面国旗居然会有这么多的内容。国旗馆的设计是很有意思的,“天圆地方,天瑞地安;鼎盛中华,红旗飘扬”。馆内藏有在国内堪称第一的丰富的大大小小的国旗实物或图案。国旗诞生厅里还有曾联松的雕塑,曾联松先生坐在书桌前,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稿纸。1949年7月,全国政协筹委会向全国公开征集国旗、国徽设计方案。当时曾联松只是上海现代经济通讯社的一名普通职员。他设计的“五星布成椭圆形,大星导引于前,小星环绕于后,恰似众星拱北斗的五星红旗”,此设计从3000余幅应征作品中脱颖而出,经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1950年10月1日,曾联松曾受邀登上天安门观礼台,亲眼看到自己设计的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
在展厅里,我们可以看到曾联松设计的国旗图案原稿、推荐理由文稿、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等资料复制品,这真是十分的宝贵。现在可以看出来,最终版的国旗与曾联松的设计稿基本相近,只是去掉了大五角星中的镰刀锤头的图案,这样一来,国旗的图案就显得更加简洁。在讨论曾联松设计的国旗方案时毛泽东曾表示,可以把原有的说明改一下,不说四颗小星代表四个阶级,要说五星红旗代表全国人民大团结,现在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
三月到瑞安,或者其他时间来瑞安,要看的地方虽然很多,但首先要看看这两个地方,玉海楼和国旗教育馆。再说一下孙诒让的《名原》,解释一下是这样的:“古曰名,今曰字,《名原》即为文字正名清源之书。”
(发表于《中国社会报》2021年5月17日第8版)
王祥夫:著名作家、画家。历任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云冈画院院长等。文学作品屡登“中国小说排行榜”,曾获“鲁迅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上海文学优秀小说奖”“林斤澜短篇小说·杰出作家奖”“《山花》特殊贡献奖”“《滇池》文学奖”等。
著有长篇小说《乱世蝴蝶》《米谷》《生活年代》《百姓歌谣》《屠夫》《榴莲 榴莲》《种子》《风月无边》等,中短篇小说集《永不回归的姑母》《寻死无门》《顾长根的最后生活》《愤怒的苹果》《狂奔》《油饼洼记事》《一粒微尘》《花样年华》《高兴镇》《老黄的幸福生活》《积木》《为什么不去跳舞》《金属脖套》等,散文集《杂七杂八》《纸上的房间》《何时与先生一起看山》《以字下酒》《山上的鱼》《四方五味》《漫游》《真想做一个晴耕雨读的地主》《饮馔集》《黍庵集》等5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