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8版:玉海楼
上一版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林尹:从瑞安丰湖街到台北瑞安街
林尹
台北瑞安街

    对于大多数瑞安人而言,林尹先生仿佛是一颗蒙上了灰尘的明珠,并不为人广知。但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大,上世纪四十年代抗战时期的武汉、日本投降后的上海,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东南亚,林尹是神一般的存在。

    林尹(1909-1983),字景伊,是瑞安继孙诒让、林损之后的第三代国学大师。他擅长文字训诂,博通经史,兼及诸子,尤明音韵之理,并致力于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被誉为“当代儒宗”。

    林尹原籍上望林宅。碧波粼粼的温瑞塘河支流从其祖屋门口缓缓而过。后林家迁居至城关丰湖街玉兰巷,临河而居,林尹即出生于此。后林家又迁至屏星街。那时瑞安城关河网密布,小船欸乃而过,一派水乡之景。林尹第七子林庆曾回忆说,我家门后就是一条河。他说的就是曾经的县前河。

    丰湖街走出的“当代儒宗”

    林尹的父亲林辛、叔父林损,均为民国初年北大知名教授。1925年,林尹毕业于瑞中,16岁即入北大国学系,从章太炎弟子黄侃(字季刚)受业并得器重。黄对林的天赋十分赏识,单独教授音韵学,每晚督促他点读《昭明文选》等。钱玄同曾赞叹林尹对音韵学的掌握能力非凡。林尹晚年对学生说:“音韵学从太炎先生传季刚先生再传我,三代单传,细如蜂腰,唯恐断绝。我多收你们几个弟子,就是希望你们能将这门绝学发扬光大。”

    毕业后,林尹在各大城市教书。“七七事变”后,他放弃教职,投身民族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任国民党汉口特别市党部主任委员;1941年被敌伪拘捕。汪精卫欲强其加入伪政府,林尹作绝命诗《狱中感赋》“此心同日月,此志拟冰雪”,以死自誓。三次被绑赴刑场以执行枪决进行威胁,但终不屈服。他气节如玉、品性如兰,不愧于丰湖街“玉兰巷”之名。抗战期间,林尹共6次受到国民政府嘉奖。

    1949年入台后,他撰述《中国学术思想大纲》。1955年后,他先后执教台师大等多所高校,被推举为“中国文字学会”理事长、“孔孟学会”常务理事等,并任《中文大辞典》编纂委员会副主委、台师大国文研究所“常用国字编纂处”主任委员等;曾多次赴美国、西班牙、韩国等国宣扬国学。韩国汉城市长还赠他一把城市钥匙,以表敬意。

    1983年6月8日林尹病逝。在台30年中,林尹共培养出100多位国学硕士、博士,声名卓著,影响深远。其门生中,不乏李鍌、陈新雄、刘克雄等国学名家。康世统教授曾言:“如今台湾各大高校教授音韵学的讲师、教授,百分之八十都出自林尹老师门下。”林尹一生著作等身,著有《中国声韵学通论》《文字学概说》《训诂学概要》《周礼今注今释》《中国学术思想大纲》《景伊诗钞》等及论文百余篇,编有《大学字典》《两汉三国文汇》,与人合编《中文大辞典》《国民辞典》等。

    上世纪70年代,林尹积极参与台湾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这,所知者恐怕就寥廖了。

    1966年,台湾发起“中华文化复兴运动”,1967年正式实施各项措施,在伦理、民生、生活、教育等方面复兴中华传统文化。林尹积极投入、热情参与。据林尹外孙女凌亦文女士说,林尹有一份关于文化方面的重要原稿,现收藏在台北的台湾景伊文化艺术基金会,可以为证。

    文化复兴运动为台湾几代人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基础,抬高了我国台湾地区的文化声誉。

    借钱度日的“特派大员”

    在瑞安市图书馆的林尹纪念馆里,有一张字条,写于1951年秋,是他忍着脚痛外出借钱前写给儿子的。我每每读之,总是感叹于他对家庭、子女的柔情。

    孝曾:余原拟今日到基,因款未借到,现在身上只有五毛钱,连车费也没有。加之看到你母亲衣服帐子被服都没有,想买一点去,又无钱能如愿。再船费六百元我若一到,他们来讨。我拿不出,面子丢光。我实在是山穷水尽,心中痛苦,言所难喻。我们逃难到台湾来,无田无地,十几口吃饭维持到二年多,当卖已光,借债无门。你是知道的。我又不愿意说,恐怕你母亲忧愁。然而我的心是说不出来的苦痛。所谓哑子吃黄连,只好自己挣扎。我现在预备再去跑一趟。老着面皮再借借看。如果天不绝人,能借到一点,我还是赶到基隆去。如果依然妙手空空。只好明后天再说。我的脚前天在船上碰伤了。今天还是肿疼。也只好忍痛走路。我现在出去了,不能等您回来。你如果去基隆,可告诉你母亲一声,说我今天不一定去。以免他们的盼望。父留字(此条不必给你母亲看)

    去台初期的林尹居然落魄到如此不堪的地步,其实与个性有关。据其长女说,父亲在抗战胜利后为接收浙沪日伪资产的特派大员,地位显赫,当时很多汉奸偷偷拿金条、珠宝之类的贵重东西上门拜访,希望能予以照顾,但是父亲统统予以拒绝,秉公办事。在清点没收物资时,经他过手的金条不计其数,他从未染指。几年后,竟如此穷困如斯,可见其为人之正气、磊落。用林慰曾的瑞安话说,父亲做官“清显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种“清”,是否与故乡清澈的塘河水有冥冥之中的某种渊源呢?

    台北瑞安街上的游子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949年林尹携家属乘坐“太平轮”轮船离开大陆,从台北基隆港上岸,从此未能再踏上故土。我想,当年坐在海轮中的林尹一定在甲板上深深凝望过渐行渐远的大陆。只是他料想不到,这一转身就是一辈子。

    上岸之后的林尹,居所多次搬迁,先是借住父亲林辛的同学家,后租住台师大旁边的罗斯福路,多年后稍有积蓄了,才在台大对面买了房子。后来台师大配宿舍给他,住和平东路,与瑞安街相距不远。据其长女说,父亲当年常会去瑞安街走走。

    蒋介石败退台湾后,用了老家的很多地名命名街道:奉化街、宁波街、瑞安街、温州街、青田街……以表故园之恋。

    瑞安街有很多分岔的小巷,很有一些年头了。墙体剥落,颜色斑驳陈旧,灰墙黄砖,和瑞安城关的一些地方极像,比如浦后街一带的老街巷。巷口有很多花,居民楼的阳台上也是,邮箱里躺着报纸,着唐装的老人坐在巷口长椅上聊着天。在这里,时间以一种宁静的方式在身边恣意流淌着,让人觉得真是亲切温暖。

    瑞安街上有一家老地方饺子店,味道极好,皮薄、馅鲜、味美。那天,我用正宗的江心陈醋蘸着吃,有一种极强的恍惚感,不知此身在何方。我想:当年的林尹多年客居台岛,必定常怀莼鲈之思,必会常来此吃吃温州馄饨、饺子,以解乡愁吧。

    晚年时的林尹益发思乡,在《赠某君》中,他写道:

    劫外风云眼底飞,故乡迢递路难归。

    卅年岁月驰驹隙,此日君卿已古稀。

    白发何堪仍忆旧,一樽尚可共忘机。

    巴山夜雨钟山月,回首前尘事事非。

    在台30多年的学术研究、教学、著作生涯中,林尹总喜欢在自己的姓名前加上“瑞安”,以示来处。2021年春,我和瑞安市档案馆的朋友们拜访林尹入室弟子刘克雄教授。他说,他敬爱的景伊师在世时,经常跟弟子们讲自己远承瑞安家学、乡学和师承黄侃、钱玄同等的学术经脉。

    对于父亲的心思,林尹先生的子女都很是明白。2014年、2019年,林尹子女两次将父亲耗费毕生心血的著作和藏书近万件,从台湾运抵瑞安,捐献给家乡文物部门,以圆父亲回归故里之梦。

    来自浙南小县城的林尹大师就如一条国学的河流,发端于温瑞塘河,淌过丰湖街玉兰巷,淌过会文里屏星街,越过万壑千山,穿越台湾海峡,淌过台北,复又流向更广远的世界,一路上浩浩荡荡、春风广被,终成不朽的传奇!

    (参考资料:《玉海文化研究会》林尹专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有话说
   第00003版:百姓事
   第00004版:家周刊
   第00005版:公告
   第00006版:公告
   第00007版:云江潮
   第00008版:玉海楼
畸人许启畴
林尹:从瑞安丰湖街到台北瑞安街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08 林尹:从瑞安丰湖街到台北瑞安街 2021-10-2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