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俞大文(1909—2000)和著名画家郑熹先生(1925—2010)早年是师生,晚年多了一层朋友的关系,他们的情谊是以诗为纽带联结起来的,他们的相处是尊师爱生的典型范例。1994年他俩同列《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今年又同入《瑞安市志》。
我的父亲幼受家庭熏陶爱好古典文学,后在温州省立第十中学(温州中学)读高中又亲受一代词宗夏承焘和常州才子谢玉岑两位大师的教诲,奠定了古典诗词的基础。因家境贫困交不起生活费,他在温中读了一年就辍学了,回故乡后从事教育事业,先在小学后在中学任教。他长期钻研传统诗词,著作颇多,曾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温州诗词》编委。他不但善诗词,还擅书法。
郑熹先生高小进城就读城厢中心小学(今瑞安市实验小学)时,我父亲是他的国语老师兼级任,那时我父亲名俞右彣。1992年3月,先于郑先生与我父亲取得联系并频通鱼雁的绍兴一中徐之淮先生,在给我父亲的信中附录了郑先生的一首七绝,请我父亲给予评点。我父亲看了诗后感慨不已,他把第二句中的“乐”字改为“叙”字。郑先生知道后说:“俞大文先生的意思很对,很中肯,很客观,‘乐’改为‘叙’,让感情含而不露,诗之道也。”后来他向徐之淮打听,知俞大文先生就是他当年的级任兼国语老师俞右彣。
1992年5月,郑先生给我父亲写了第一封信,信中说:“四月底从之淮兄的来信中得知先生就是俞右彣老师,高兴至极,当即给老师写信。信刚开始,心想和老师相别已五十多年了,现在头一次给老师去信须得有一份像样的见面礼才是,于是决定把去年曾整理打印的两组诗稿,根据孙钢、之淮等老同学看后所提的意见加以重新修改整理出一份像样的诗稿给老师作见面礼,并请老师加以批改……”言辞中充满了画家的谦虚和尊师之情。
读完郑先生的诗稿,我父亲得知画家颇有成就,甚为欢喜,又知他曾有一段坎坷的经历,深表同情。父亲在复信中称赞他的诗写得好,鼓励他继续大胆创作,并指出人生的道路原是崎岖曲折的,不必惆怅,不必气馁。信中我父亲赋七律一首,用魏体书成赠他:“白首难忘念尔名,暌违虽久总关情。乍来朔雁传佳讯,展诵题诗见至诚。《魏帝吟秋》神栩栩,《珠光》走笔意盈盈。中年历阅毋须记,艺苑风清月自明。”
十二天后父亲接到郑先生的第二封来信,信中说:“相隔五十五年,又聆听到老师教诲之音,真是今生的莫大幸福也。老师不忘师生之情,给我指出写诗的明确方向,太感激了!我是至于惆怅了,以后遵师嘱,克服惆怅之私情,为公理而写,为公理而歌,庶不辜负吾师之厚望也。”
郑先生和我父亲的书信来往很频繁,几乎是一个月一次,郑先生把他的诗作寄给我父亲,总是谦虚地请求“批阅”“指点”,我父亲也把自己的诗作寄给郑先生分享。
郑先生善写题画诗,每画必用行草题上诗,印上自己刻的印章。《醉梅》是他的代表作,是一幅“诗书画印”四绝俱备的中国画,被收入《世界美术作品选集》,题诗写得也风趣:“西岘岭头初探春,孤山疏影见精神。尾翁老去风情在,恼得梅花醉似人”。后来他特地又画了一幅《醉梅》赠我父亲,父亲收到后喜甚,写了七绝两首回赠:“子西为我画醉梅,道是孤山岭上来。我问醉梅何事醉,醉梅对我笑颜开。处事谁能效屈醒,不妨学醉自陶然。岭梅看透人间事,醉亦醒兮飘欲仙。”
和我父亲交往的八年时间里,郑先生曾三次来探望我父亲。1992年11月,他从北京回瑞安探亲,专程来鹿城与我父亲会面,久别重逢,师生两人很激动欣慰,我父亲陪他游江心屿并留影。郑先生回京后写了一首七绝以志纪念:“启蒙瑞邑列高班,半纪暌违隔远关。忆菊庐中重聚首,学生鹤发师童颜。”1996年10月和1997年5月,郑先生两次来瑞安,又都来探望我父亲。
郑先生创作的《四禽》组画中有一幅名为《月下归禽》,题诗云:“沉沉暮色渚烟低,唱晚归禽路欲迷。毕竟天公情意笃,遣将澹月笼双栖。”我父亲评之“文情并茂”,同时又指出如果末句“笼”字改为“护”字,便更好。郑先生说当时他是想起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句,觉得杜诗的“笼”字用得别具风格,故效之。我父亲分析说,诗中用笼字比用护字少了一分“温柔敦厚”之情,“双栖”两字指活的归禽,对生物起爱护之情,用护字好,理直意厚;笼字有“罩”之意,沙是静物,所以杜牧用笼字,一是“烟笼寒水”,再是“月笼沙”,这样突出画的意境;郑诗写情,用护字好,杜诗写景,用笼字妙。郑先生一时难以取舍,后经深思,他在2002年问世的《瑞安郑熹题画七绝百首》中采纳我父亲的意见,用了护字。师生两人在诗的探讨上,总是积极思考,互相切磋,精益求精,这里面既有师生深情,又有朋友交谊。
父亲很欣赏郑先生诗书画印四绝之才,1995年,郑先生寄来《雁荡山花》画照两幅并七绝四则,父亲非常高兴,赋300来字古风一首答谢:“神州大地钟灵秀,昊天赐予画家手。端阳佳节雁来书,画照两幅意何厚……诗书画印显四绝,绳绳不朽名山业。名山业,师生情,歌行一曲表深诚!”长行一首,情深谊厚!
父亲的九秩大寿在1998年,1997年郑先生就给我父亲寄来寿礼,一幅题了寿诗的大寿桃画,诗云:“蟠桃斗大下瑶池,万里迢迢寿我师。仗有如椽称瑞笔,和云移上越人丝。”
2000年4月26日是我家沉痛的日子,父亲卧病半年离世。郑先生得消息后,托徐之淮先生的瑞安弟弟送来花篮遥表哀悼。2001年他收到我给寄的《俞大文诗文翰墨选》后来信说:“其中翰墨部分,是头一次见,老师的深厚书法功力,要好好学习。”郑熹先生总是这么谦虚,令我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