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儿山石棚墓群是瑞安境内最近发现的浙南石棚墓群。虽说最近,也是近十年前的事了。2012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陈元甫和瑞安文物馆蔡永烈及笔者,在去塘下镇杨梅山石棚墓现场复查过程中,根据热心群众提供的线索,又在杨梅山南面附近的草儿山发现石棚墓3座。
草儿山位于塘下镇沙渎村的西南面。草儿山北临杨梅山,西接丁山,其后是乌岩山,南面田野和高山,东北面为沙渎村。草儿山是乌岩山向东延伸的小山岗,山呈东西走向,西高东低。山脊平阔,面积较大,形似龟背,因此,草儿山也称龟山。
石棚墓发现3座,均分布在草儿山山岗东头比较宽平的山脊线上。石棚遗迹均保存有巨大的扁平盖石。三座石棚呈“品”字形分布,为了便于叙述,分别编号为瑞草M1、瑞草M2和瑞草M3。瑞草M1在上坡处,规模较大;瑞草M2在东北方下坡处,规模略小;瑞草M3在东南方下坡处,规模也较大。三者距离相近,瑞草M2与瑞草M1相距5米,瑞草M3与瑞草M1相距3.2米,瑞草M2与瑞草M3相距4.9米。
瑞草M1位于最上坡,地面上保存有一块巨大的扁平盖石。所在处山地比较宽平,盖石平躺于地面,平面大体呈长方形,基本为南北向放置。从现场观察,盖石西侧,已被村民营建祖坟时打砸破坏一小部分,东北角也略有破坏,但两端未遭破坏,因此,盖石原来的长度明确宽度也基本可知。盖石呈扁平厚大状,最长处2.8米,最宽处2.3米。上下基本平整,厚薄大体一致,厚0.6至0.8米。从现场发现,盖石露出地面0.5米左右,其余部分埋在地表以下。现存盖石周围的地面上不见倒塌的支石,经过对盖石南头外侧泥土稍微清理后,于侧面观察,盖石下也没有发现大块支石,仅见支垫有一些小块石。由于只是外侧清土观察,盖石下中心部位情况不明,是否有墓坑和随葬品等迹象无法知晓。经观察,初步确定是一种仅用小石块来垫支盖石、盖石下基本无地面空间、低矮的墓室在地面以下的石棚墓。
在清理盖石南端外围表面泥土过程中,出土20多片商周时期的陶器残碎片,其中有印纹硬陶和着黑硬陶片等,印纹硬陶片的拍印纹饰有粗大的方格纹、粗大的折线纹和细条纹。这些陶片出土时均显得细碎分散,并非在同一深度的层面上,应是陶器经破坏后形成的,基本可以判断与此石棚墓有关。依据出土的陶片,基本可判断该石棚墓的年代应在西周时期。
瑞草M2位于瑞草M1下坡的东北方5米处,发现时仅朝东面的下坡部分盖石露出地面,朝西面的上坡部分则被松软的表土覆盖着。盖石平置在地面上,平面基本呈长方形,南北向放置。盖石周围不见其他倒塌的支石,也基本未见地面空间。盖石表面并不十分平整,现存最长2.2米,最宽1.63米,厚0.33米左右,盖石较瑞草M1的显得小且薄。从现场观察,盖石东、西两侧显得比较整齐,未遭过后期破坏,应是盖石的原来宽度,但东北角明显遭过后期破坏打砸已显残缺,南端也有被破坏的痕迹。
为观察盖石下有否支石存在,对盖石东、南、北三面外侧泥土进行了清理,发现盖石下靠近边缘部位均有块石支垫。支石有大有小,也有些不规则的石块。支石仅见一层,高度一致,高仅0.2米左右。由于只是外侧清土观察,盖石下中心部位情况不明,是否有墓坑和随葬品等迹象无法知晓。在形制结构上应与瑞草M1相同。
在清理外围表土的过程中,出土陶瓷器残碎片10多片,其中有原始瓷片和硬陶片。原始瓷片为厚胎厚釉,内外施,有凝釉现象,釉厚处釉色颇深呈青色,有几片可直接拼接复原成一件盂的残器,器形敛口、折肩、弧收腹、高圈足,内壁可见粗疏的轮旋纹,外壁肩部饰粗弦纹。出土的硬陶片质地较硬,不见纹饰。遗物的面貌具有西周中晚期的风格特征,基本可判断该石棚墓的年代应在西周中晚期。
瑞草M3位于瑞草M1下坡的东南方3.2米处,北面距瑞草M2为4.9米。发现时盖石仅露出山体地面一部分,大部分被松软的表土和乱石所覆盖。
现存盖石大体呈长方形、遭后期打砸破坏明显,断裂为四块。由于盖石下原先可能有低矮空间,因此,打砸断裂后的石面中心部位向下塌陷。现存盖石整体最长2.4,最宽1.67,厚0.45至0.7米。
经对盖石四周表土清理后观察,东头和西头在盖石外侧均暴露出低矮的支石,这些支石原先应垫支在盖石之下,支石未见高大者,其形状有的呈不规则的块状,有的则是扁薄的板状。原盖石下空间也十分低矮,瑞草M3形状结构应与瑞草M1、瑞草M2相一致。由于外围清土中未见有遗物出土,该石棚墓的年代无据判断,估计与瑞草M1和M2相若。
迄今为止,浙南地区已先后发现石棚墓遗存的有7处,共58座。分别是瑞安岱石山36座、棋盘山4座、杨梅山1座、草儿山3座,平阳龙山头2座,苍南桐桥7座,仙居岩石殿5座。从已调查发现的地点和数量而言,石棚墓主要分布在温州地区的瑞安、平阳和苍南,其中以瑞安境内发现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