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7版:玉海楼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派繁华在山头,湖岭犹如小温州
说起瑞安的古镇老街,这里必须有名号
“郑大丰”三层店屋
“周泰昌”老宅
“郑永昌”店砖雕

    ■郑育友

    在瑞安西部山区的三十二溪畔,有一条至今保留着清末民初风貌的古镇小街——湖屿桥街。它不属簪缨迭出、民官致仕的大街,而是一条郑姓聚族而居的小街衢。据《郑氏宗谱》记载,这里明洪武三年(1370)就住着郑姓人家。因村前有一湖泊,湖上跨一小石桥,故名湖屿桥街。

    湖屿桥街,虽是山区的一条小镇街道,但在历史上曾是清朝、民国时兵家必争之地。清初的太平军和民末三十三师都曾在这里布兵设防。它还因位于四县边界,所以又是沟通瑞安、平阳、文成、青田、永嘉(今属瓯海区)通衢,一度发展为商旅云集、百业繁盛的浙南山区著名街道。

    边界小镇 商贾云集

    凡是到过湖屿桥街的人,都会惊叹于这里的山镇古街风貌。老街长600余米,宽3.5至4米,沿着街衢而行,两旁的古民居青砖黛瓦,鳞次栉比,高挑飞翘的屋檐,将街道上空遮蔽得仅留“一线天”。

    湖屿桥街当年曾是“小温州”。据当地一位年过九旬的郑氏老人口述,1947年湖屿桥街有水产、南北货、棉布、中药、猪肉、百货、文具、理发、打金、弹棉、食盐、水果、豆腐、酱酒、旱烟、打铁、洋油等店铺100余间,另有5个商行及1个犁锅厂、2间西医诊所。

    街上的民居大多建于清末民初,属典型的浙派建筑。如今,街上一些老店墙壁上仍遗留下“金萃生”等老字号的字样,仿佛在诉说着古镇曾经商贾云集的繁华景象。街上的青石板、粉墙黛瓦,又反衬出老街的古朴和清幽。

    当年老街上的店铺大多为坐商,大者设铺,小者设肆。清末民初时,湖屿桥街上的老商号有:金萃生、郑裕丰、周泰昌、郑振丰、陈种德、郑大丰、郑锦记、郑永昌、义大生、周文和、廖保寿、林立生、何大丰、金恒丰、鸿大利等。

    街上的货物吞吐运输,靠的是水、陆两大路。水路的装卸货运大码头设在街西面三十二溪边,由鹅卵石筑成。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等4条溪流上的300多支竹排(筏),夜以继日地将湖岭的山货、手工艺品(如土纸、竹木、柴炭、中材)等运往岩头,再由木帆船转运至瑞安城销售。同时,回头货是将瑞安进的工业品运回湖屿桥排埠头。卸货后,接龙儿的则由“抬班”,他们冒着严寒、顶着烈日,一边呼叫“哎哟哎哟”的号子,一边踏着“啪嗒啪嗒”沉重的脚步,把货物交给店主。

    陆路,主要凭瞿湖古道上的“挑夫”,他们把店主从温州城购回的工业品装在箩筐里,挑在肩上,翻过分水城岭、东岙岭,越过十二盘山谷、东南垟山溪,把沉重货品一担一担挑回湖屿桥街,然后分发给各店家。

    这条老街上的商品,主要进货点有温州市区、瑞安城区、鳌江等三地,所以货源特别充足,吸引了不少青田人、文成人、瓯海人,他们分别翻越白沙岭、桂峰山、楼山关,慕名远道来到湖岭购货换物。

    当年,若跻身于这条街道上,随处可看到挑着红袋子的文成人,肩负“夹狗钳”的青田人,担着酱油桶的永嘉人(今属瓯海),抬着生猪或肩挑土纸的芳庄人、永安人……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你还可听到青田腔:“能客,你曲奶(人客,你哪里的)?”文成腔:“娘么事啊(什么东西啊)?”永嘉腔:“只里旁带(直去那边)。”多种方言此起彼伏,别有风韵。

    当年最热闹的时段,是过年过节或会市(庙会),这条街上真是车水马龙,商品交易则更繁忙。农历正月初三一过,街上人头攒动,买“纸蓬包”“打肉” 等购置农村拜年礼品的顾客最多;清明节, 顾客上门购买香烛、纸马等祭祀用品;到了中秋节,街上往来的顾客手上挈的都是大小各异的“月光饼”或中秋聚餐用的水产、瓜果、南北货等;除夕,街上的商家户户张灯结彩,店前人头黑压压一片,争相购买鳗鲞、黄鱼、腊肉、南北货与红纸、鞭炮之类年货。

    再讲这条街上的“会市”。届时,男女老少都会上街选购货物或凑热闹。农民挑着一担一担冬笋、田鱼、荠药、十月腊(红酒)、牛肉等土特产;担着一头头(条)手工土纸;背着各种形状的手工制作竹木用具等上街赶集。是日,“纸亭”歇满了土纸,纸农放开喉咙争先出售土纸。入夜,放烟火(花)、调龙、舞狮、演戏、杂技团等文化娱乐热闹场面,吸引了无数乡村农民的眼球,更加增添了湖屿桥街商贸繁华的盛况。

    真是:“一派繁华在山头,湖岭犹如小温州!”

    传统民居 构建魅力

    湖屿桥老街至今仍保持着清末民初的古街貌,店面也还保持着浙派风格。今门牌201-207号的五间店屋,是当年湖屿桥老街拔头筹的富商金余考开的“金萃生”老店号,主营棉百。他经营的五间店面与丁花巷的住宅七间,均属木结构装饰,非常精湛,现为瑞安市级老住宅保护单位。你看,那用樟(树)木镂空的古窗棂、用青石雕刻的柱垫石磉、用硬木制的镂空牛腿、用蛎灰堆的马头墙图案、用瓦刻的檐头瓦当(“朱雀”“玄武”“青龙”“白虎” 四方之神图案),均具有江南老住宅的建筑特色。

    今门牌196号的“周泰昌”棉布店,是一幢中西结合的木构建筑,店面阔二间,前后二进,前店面,后住宅。二进之间以圆洞门为隔宕,上悬“货真价实” 黑地金字木匾。店前挑出的牛腿与抬粱均雕有花鸟、戏曲人物等。店面二楼前有木车(方音“千”)栾护栏。店前横梁雕刻与左右马头墙,屋后面的门罩式门台与西首的窗户都是欧式的,门窗堆花很精美,好像向人们夸说主家当年经商致富的自豪!

    上街今门牌105-111,老商号“郑裕丰”, 店主郑庆东当年开南货店,是街上富裕之家。其店面11间(其中两间在对门128-130),虽是木结构两层,但装潢也十分精致,瓦当、楼窗、牛腿、马头墙等均刻有精美图案与花纹。

    今门牌116-126,店号“郑大丰”系店主郑庆赞开的南货店,5间木结构三层楼房,至今保存完好。

    另遗存纸亭、八角亭、老宫、岳殿等。纸亭,位于三十二溪畔,是本街通往温、瑞的出发点。亭呈四角形,四面檐头翘角,亭由4条石柱支撑而立,三面坐槛系“美人靠”,内设圆形茶缸,外竖“天灯”。四条石柱刻有两副阳文楹联,一副是:“为民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少坐坐,谋衣苦谋食苦苦中作乐多谈谈”;另一副是“西水潺湲晴亦雨,清风徐来夏如秋 ”。

    八角亭,顾名思义呈八个角,高两层,飞檐翘角。一层为行人歇息之处,二层设有“文昌阁”,供学子求学。

    这条老街,不仅具有旅游价值,更是历史与文明的见证。

    乡风民俗 质朴敦厚

    俗语说:“百里不同风,千里而殊俗。”湖屿桥老街有独特乡风民俗。譬如:姑娘出嫁时唱的《哭嫁歌》,在瑞安唯独湖岭有传承。旧时,山村农民认为婚嫁仪式是子女“小登科”,所以操办得十分热闹。上轿前,出嫁女清晨五更就起床赶做“上轿鞋”(红绿布缝制的软底花鞋),天明前做好放在米筛内取用。然后,阿婆(奶奶)请媒婆为出嫁女开额(用苎线夹去额毛面毫)、洗浴换衣(穿上珠冠蟒袍)、梳妆搽粉。接着,男方迎亲队伍弹唱班敲锣打鼓把花轿抬到女方家,出嫁女见自己将要离开父母与兄嫂,不忍离别,边哭边唱《哭嫁》民谣:

    女:啊唷奶(奶,方言“母亲”称呼)!扇风勿凉发风凉,地家尽好勿值娘哪奶!母:菠楞好吃芥菜长,也有地家好似娘哪袅(袅,方言对女儿的爱称)!太阳沉西日有限,早来上轿事充闲。女:大字顶上加横成个天,天啊天!珠冠蟒袍放在桌台前,金漆板凳坐勿蚀,金打床杠背勿去哪奶!

    “文昌阁求学”之俗。旧时每年科举考试前夕,前去朝拜的人络绎不绝,文昌阁香火十分旺盛,家长带子孙在文昌君前顶礼膜拜。

    湖屿桥老街文风昌盛,文人辈出。翻阅湖屿桥《郑氏宗谱》可见,仅清末宣统年间,科举考试中曾出:郑梦燃(邑庠生)、郑用时(国学)、郑日觉(国学)、郑子定(邑庠生)、郑仲果(正八品)。

    传说,这和湖屿桥街黄宅黄绍娄有关。黄绍娄因在安徽歙县任过县令,故老乡尊称他为黄老爷。他告老还乡荣归故里,入室弟子孙希旦得中探花后,为答谢黄绍娄教诲之恩,在黄先生故乡——湖屿桥老街西首三十二溪北岸,建造一座青瓦飞檐,气宇轩昂的八角亭,并在亭内一楼设“天香书院”,专供山区孩子读书(由黄绍娄执教)。孙希旦还在亭的二楼特设文昌阁,供学子祈求升学。从一层至二层文昌阁,其台阶共24步,寓意学子无论功名成与否,但一定要坚守二十四孝。

    (本文图片:郑家春 郑育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阳光卫生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百姓事
   第00005版:最新闻
   第00006版:榕树谭
   第00007版:玉海楼
   第00008版:专 刊
周家的桥
一派繁华在山头,湖岭犹如小温州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07 一派繁华在山头,湖岭犹如小温州 2021-12-2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