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7版:玉海楼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金丝桥和榕荫文化

    ■万锡春

    榕荫文化就是在温瑞平原水网地带,由开发温瑞平原的先民们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它包括榕树、河流、河埠(或渡口)、小桥、亭榭等,形成一种榕荫广场,成为百姓最初的公共活动场所和这些村落最初的贸易市场。

    当头顶的阳光透过古榕层层密叶,筛下来花花达达的光点,跳跳跃跃地撒在脚下被露水润着流光的桥板上,聆听桥下的流水声,感受着从古朴典雅的桥堂中散发出的淡淡的古老韵味,这时的金丝桥尽显幽深静谧。

    这诗意氤氲的地方是陶山镇金施桥村村口,村口的这条金丝桥河终日不息地流淌着,成为金施桥村村落结构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水口,它是村落空间的起始,是进入村落的形象标志。金施桥村的先民根据村口的自然河流和地势的走向,架桥设埠,植树绿化,构筑古朴淡雅的桥堂、桥廊。茂林修竹,廊堂数迭,临水拂柳,使水系与村落的入口、周围的自然景观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村落水口景观。

    古时聚族而居的村落大都较封闭,而水口恰恰是封闭村落向外开放地带,通常是该村落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村民的公共活动场所,这里环境宁静、优雅、开敞,气息活泼,清新隽永,富有诗情画意,不论贫富贵贱都可以到村落水口逛一逛。

    据《瑞安地名志》,金丝桥系村内金、施两姓所建,以姓名桥,村沿桥名。 而金丝桥之称据说跟张声道有关,张声道(1150—1220),字声之,世居瑞安陶峰鲤鱼村,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历官朝请郎、永州(军)州事、湖南提刑、莆田知府等职,以刑部侍郎致仕。陶山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张声道家道贫寒,少时常在牧牛时在私塾窗口偷听先生讲课。他白天干活,夜晚攻读诗书,村中的私塾先生见他勤奋好学,也格外关心他。没多久,他就成为温州府下有名的才子。23岁那年,张声道赴京考试,中了进士。

    这时有一皇族郡王见他年少才高,相貌堂堂,便想招他为驸马,问张声道家乡有什么名胜名产。张声道被问一时答不上来,但他想到了家乡陶山有几个地名十分好听,便随口答道:“我家陶山上有高楼大厦(峃),下有金丝桥、银丝路、铜打岭、铜钿垟,还有百亩花园;陶山甘蔗又甜又松,闻名东瓯。当年陶弘景留恋那里的景物,隐居多年,连丞相也不愿意做哩!”郡王道:“真是个好地方!”便把女儿嫁给了他。然后人们就称金施桥为金丝桥了。

    金丝桥南北跨架在陶山金施桥自然村西南部金丝桥河上,建于南宋咸淳八年(1272),为五跨梁式石桥,全长20.47米,桥面宽2.1米,净跨18.97米,每跨铺石板5条。每跨跨度不同,且分布无规则,一反通常桥梁桥墩分布以中跨跨度最大,两侧递减的做法,这种做法说明了金丝桥的施工是不寻常的,具有很大自由度,显示了该桥在建造过程中根据该地区的地势和河道水流以及材料情况而不拘一格,挥洒自如的特点。河中筑四列墩柱,每列用四根截面呈正方形的石质立柱,作侧脚状,四立柱上横置帽梁石,承托桥面石板。最大跨度的两侧桥柱采用将方形桥柱的90度角朝向上下水方向的筑法,起到分水石的作用,以减轻流水的冲击力。中跨桥面高于侧跨,立面略呈弓形,板桥西侧有“咸淳壬申(1272年)七月吉日建”题记。

    金丝桥造型古朴,历史悠久,有确切纪年,且保存完整,还没有发现后期改造过的痕迹,具有较高的乡土建筑文化特色和文物价值,2012年被列入瑞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金丝桥解决了跨水的交通问题,使河流两岸的往来成为经常性。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富的积累,人们对生活的要求提高了,精神生活更讲究了,于是以金丝桥为中心,由几代人的规划、施工以及不断完善形成了有跨架金丝桥河的金丝桥,南岸的一棵清初年间的苍翠古榕以及北岸的晚清建筑金丝桥堂等优美的村口景观,成为流域两岸百姓最初的公共活动场所和这些村落最初的贸易市场。

    金丝桥堂是座晚清木结构建筑,坐落在金丝桥的北岸东侧,坐北朝南,合院式,前进门厅一楹五间,设前廊。桥堂由于年代久远,虽有些陈旧破毁,但其精美的工艺还是显而易见的,廊内的轩梁、斗拱等这些露明木构件上都有精致的雕刻纹饰。在前廊的次间、梢间檐柱间建有坐槛,廊道内两端的碰头墙辟有廊门桶子,既“吉门”,这样桥堂的前廊也就成为人们憩息和往返金丝桥的廊屋了。

    过去,金丝桥是往返于平阳、高楼、瑞安城区、温州等地的交通要冲, 当年的商贩带着各种土特产,早上从泰顺、文成等地出发,傍晚经过金丝桥,就在当地客栈或桥堂过夜,第二天再出发到瑞安,或经桐岭背到温州等地,这里是商人们长途跋涉的休息点和重要的中转站。

    这里不仅是从事田间劳作的人们能遮阳避雨的地方,也是行人、信使在旅途中的一个休息处所。还是该村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村民的公共活动场所。金丝桥堂和榕荫下的金丝桥是酷暑天村民们乘凉歇息的好去处,当阵阵凉风伴随着金丝桥河的水气习习吹来,这时是人们乘凉的好时机。不论离桥近的人或离桥远的人都会往这里凑,聚在一起,唐尧虞舜地神侃,木槛上经常是座无虚席。往返金丝桥的商贩也喜欢在这里歇歇脚;当地的小商小贩也爱把一些土产品摆在这里招揽顾客。不论在木槛上小坐,还是漫步在原生态的金丝桥河堤上,放眼远处茫茫田野,总有一股和着芦苇清香的湿润清风伴随着,沁入心肺,让人清爽惬意,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田园野趣、芳草乡情的意境。这时以金丝桥为中心的周边空间实际上已演变为公共广场,形成了独特的村口景观和榕荫文化。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经信之窗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有话说
   第00005版:百姓事
   第00006版:榕树谭
   第00007版:玉海楼
   第00008版:最新闻
峰高文笔秀 阁远紫霞停
金丝桥和榕荫文化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07 金丝桥和榕荫文化 2021-12-2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