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3版:在现场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搭建平台 促进交流

    ■记者 孙文静

    他放弃了国内安逸的工作和生活,只身闯荡荷兰;在餐饮界闯出名堂后,他又积极搭建当地华人华侨经济与技术交流合作平台。他就是荷兰华人经济技术发展中心名誉主席谢华实。

    弃“铁饭碗”闯荡异国

    1964年,谢华实出生在马屿镇江浦村,家中兄弟姐妹六个,他是老幺。他从小机灵,成绩拔尖,是家长眼中“别人家的孩子”。

    16岁的谢华实考上浙江交通技术学院。在校期间,他主要学习汽车驾驶和维修知识,学业有成后在浙江省汽车运输公司温州分公司工作。当时流传着一句话“最吃香的是华侨,摸方向盘的排第二”,可以说,谢华实从事的是一份相当安逸且收入不错的工作。

    工作几年后,谢华实不满足于安逸现状,趁着年轻想出去闯一闯,看看外面的世界。1987年,他背井离乡,投奔远在荷兰的大姐。

    餐饮起家不忘公益

    大姐和大姐夫在荷兰南部一座城市开了一间酒楼,初到荷兰的谢华实就在酒楼工作。对于捏惯了方向盘的他来说,别说炒菜,连煮饭都是一个“技术活”,困难重重。他时常回想起在国内安逸的生活,怀疑自己是否走错了路。大姐一家在荷兰已生活多年,虽然酒楼生意火爆,在当地也小有名气,但大姐和大姐夫以及他接触到的老华侨,依旧节省勤俭,勤劳致富,他暗下决心要在荷兰立足。

    在后厨,谢华实一边切菜,一边学厨艺,手上满是刀伤和烫伤。好学的他不但厨艺精进不少,还利用业余时间学荷兰语。几年后,当大姐和大姐夫提出让他留在酒楼,并要将一半股份转让给他时,被他婉拒了。

    经过不懈努力,1992年,谢华实和妻子在荷兰北部开了一家酒楼,取名“金百合”。30年来,酒楼经营良好,规模逐渐扩大,经济效益不错。期间,他又抓住房产投资的黄金时期,获得了丰厚回报。

    不管工作多忙碌,谢华实每天都会抽出一两个小时阅读,尤其酷爱历史类和古玩鉴赏类书籍,还在家族企业成立了“荷兰谢 (徐)氏艺术品收藏基金会”,收藏了不少艺术品。

    当听闻国内遇到自然灾害时,谢华实带头和家族成员组织多场捐赠活动。汶川地震后,他动员家族企业人员捐赠了8万多欧元;在家乡建设上,他为马屿修桥建路、修建凉亭捐赠50万元;家乡有老人生病,他也会慷慨解囊。

    搭建别具特色的华人组织

    2002年,一群思维活跃、胸怀大志的华人青年汇聚于荷兰的海洋乐园酒楼,向社会各界宣布:一个不同于一般侨团的全新华人组织——荷兰华人经济技术发展中心成立。谢华实是该中心积极的组织者。

    2005年,谢华实被推选为第二届荷兰华人经济技术发展中心主席。他介绍,该中心由荷兰华侨华人第二代和华人学者组成,其主要工作是以联谊的方式,为各界华人有识之士创造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发挥彼此优势,实现经济与技术的有机结合。作为由在荷华人企业与科技界人士共同组成的民间团体,该中心秉持“经济与技术相结合”的理念,以“服务祖国,促进旅荷华人事业发展”为己任,并依托本地侨团、华人工程师协会、微电子论坛、全荷学联等组织,着力开拓高新技术为主的新经济市场,促进中荷两国经济技术交流,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引进外资、外智,并为国内企业开拓荷兰及欧洲市场提供交流平台。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该中心有会员近千名,半数以上为企业界人士,此外还有来自科研技术领域的专家,其中不乏拥有博士学位的高级专家。大家本着“创新、包容、诚信、共赢”的原则,在各领域展开密切的合作与交流。

    谢华实希望,荷兰华人经济技术发展中心能走出一条富有自身特色的路,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为旅荷华侨增光添彩。

    人物名片

    谢华实,1964年出生,马屿镇江浦村人。荷兰华人经济技术发展中心名誉主席,全荷华人社团联合会副主席,荷兰谢(徐)氏艺术品收藏品基金会主席,荷兰瑞安教育基金会高级顾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文明瑞安
   第00003版:在现场
   第00004版:财富榜
搭建平台 促进交流
万松大桥接坡维修月底完成
女子反“赚”了300元
真正入夏还需一个多月
瑞安日报 在现场 00003 搭建平台 促进交流 2022-4-1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