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成成 通讯员 钱丽珍
进入5月,气温越来越高,春夏交替之际,各种细菌病毒也随之活跃。近日,市疾控中心发布健康提醒,市民要注意个人卫生,预防季节性传染疾病,尤其是儿童,要警惕手足口病,外出游玩时应注意预防蜱虫叮咬,平时注意提防被犬、猫等动物抓咬伤。
不松懈不大意
继续绷紧疫情防控“安全弦”
当前,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疫情传播速度快,外防输入压力持续增大。
市疾控中心提醒,要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时刻警惕疫情风险,继续保持防疫意识不松懈。积极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能在人群中形成强有力的免疫屏障,是预防新冠肺炎最经济最安全最有力的“武器”。凡符合条件的市民应主动到辖区接种单位预约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年满18周岁已完成全程接种满6个月的应尽快接种加强针。60岁以上老人为新冠肺炎易感人群,无明显接种禁忌的,应尽快接种。公众要继续保持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分餐食、用公筷、一米线等卫生习惯,进入公共场所要配合做好测温、亮“温州防疫码”、扫“场所码”等疫情防控措施。
同时,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异常症状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并及时到就近发热门诊就诊。一旦发现健康码、行程卡异常或接到流调电话、推送信息等,应当第一时间向所在村(社区)、单位做好报备,并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工作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如实提供相关信息。
手足口、肠道传染病
进入高发期
手足口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季节性很强的肠道传染病。每年4月,该病的报告病例数开始攀升,5月至7月有一个高峰期。因此,近期家长要高度警惕手足口病。疾控专家提醒,注意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情况,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患儿家长要关注患儿的精神状况,若出现精神疲软、烦躁等症状,立即送至正规医疗机构救治。
5月也是多种食源性疾病的高发期。这类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还可能表现为神经系统、造血系统的症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疾控专家提醒,预防食源性疾病,主要在于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包括饭前便后洗手、海产品煮熟、隔餐食物热透、生熟食品分开、不喝生水、不吃变质食品、不光顾无证照餐饮单位等。每年5月至10月是肠道门诊开放的时间,若出现腹泻、发烧等症状要及时去肠道门诊就医。
外出活动
预防蜱虫叮咬
5月气温上升,蜱虫密度增高。一旦被蜱虫叮咬,容易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无形体、埃立克体、巴贝西虫、莱姆病、斑点热立克次体等蜱传疾病。根据监测情况显示,5月至7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发病高峰,而该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病死率达10%以上。
疾控专家提醒,市民外出活动时,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踏青或劳作时,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鞋子里;尽量穿着表面光滑的衣物,这样蜱虫不易黏附;不穿凉鞋;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一旦被蜱虫叮咬,不要生拉硬拽、强行拔除,以免引起发炎、瘙痒及感染,也不要用手指将其捏碎,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将酒精擦在虫体上,杀死蜱虫后用镊子反向将蜱虫拔出或到医院处置。若出现伤口发炎、瘙痒,或有发烧、头疼等不适症状,应尽快就诊。
此外,注意提防被犬、猫等动物抓咬伤。目前狂犬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彻底清洗消毒伤口并按程序注射狂犬病疫苗是暴露后预防狂犬病的唯一有效途径,且越早越好。